学术会议泛滥成鸡肋 出现“有研无讨”三怪状
2011-05-06 来源:中国青年报
学术会议变身集体旅游?
旅游胜地成了一些与会人士的参会首选
“会后安排港澳考察活动四天三晚,会后台湾考察八天七晚……”这是年前一次学术会议邀请函上的附注。
滑稽的,会议时间只有短短两天,而开会地点甚至并不在港澳台附近。
事实上,这样的信息百度搜索里随处可见。
2009年7月,全国某行业仪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附带的会议指南中显示,会议专门安排了青海湖和西藏两条路线,会议时间只有一天,而在西藏路线旅游中,包括了布达拉宫、大昭寺、拉萨最古老的街道——八角街,次日到林芝地区,单边的行程就在六七个小时。
学术会议还是集体旅游?有人由此质疑。
武汉大学一位教授亲历过这样一幕:在海南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有些代表报到之后就不见人影,300人的大会开幕式快开始了,才有不到50人出现,主办方一下着急了,紧急抽调一批学校的学生干部凑数,让领导讲讲话、记者拍拍照,勉强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
而就在这位教授所在的分会场,原本应该是50人的规模,最后只来了3个人,一场学术交流只谈了半个小时,大家都觉得没意思,就草草收场加入到逛景点的队伍里去了。
这位教授说,现在各种会议越来越多,除了少数全国性的学会主办的会议外,会议质量的确很差:会议主题宽泛、参会人群复杂;多数人是为了旅游而来,甚至有些人决定参会与否的理由是“这个地方去没去过”;会议开到最后阶段,只剩下比较老实的研究生和主办单位的听众。
旅游成了这类学术会议的惟一主题。
北京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专家坦承,这几年,自己慢慢也养成了一个“坏毛病”,接到邀请函一般先看会议召开的地点,“好玩的地方是首选,反正大多数会议内容也好不到哪里去。”
有教授更是透露出其间一个潜规则:大城市安排起来方便,所以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会议最多。而如果会议规模小、会议内容不吸引人,组织者就会将会议地点安排到旅游城市或者旅游点。
事实上,偏远的地方,或者气候适合的地方——冬天要下海南,夏天喜欢去海边、内蒙古草原或者新疆,更受欢迎,“很多时候,一些知名教授甚至会在接受邀请时点名推荐到哪里开会。”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专业的包蕾博士介绍,国际会议开会的地方有时候也会选择相对风景好有特色的地方,毕竟开会真的是一个脑力极度消耗的过程,能偶尔放松一下也未尝不可。
她自己就有这样的体会,在旅游中,以放松的姿态和专家聊聊学术,一些在会议上还没弄懂的问题也渐渐明晰,收获还真不小,“最可怕的就是披着‘学术会议’羊皮的‘公费旅游’狼。”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中国化学会2024年软物质理论计算与模拟学术会议将于2024年11月8-11日在广州举办(第一轮通知) 2024-03-20
- 第八届全国静电纺丝技术与纳米纤维学术会议将于2021年5月28-30日在天津召开(第一轮通知) 2021-01-26
- 第15届全国流变学学术会议(第三轮) 2020-10-14
- 平庸论文泛滥是中国科学的真正危机 201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