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掌门人谈一流大学建设 需要水到渠成的积累
2011-03-1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一流大学建设
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简单的话语,却包含了沉甸甸的内容与期待。
站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三位大学的掌门人,对于“中国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这一话题打开了话匣子。
一流大学要有大学精神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大师与大楼,更需要大学精神。”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强调,大学精神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精神支柱,是指明前进方向的灯塔,是集聚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磁石。大学精神要体现其基本内涵和终极目标,要具有普适性、引领性、包容性,要体现人文与科学、物质与精神的完美协调,要以一种“大不自多、海纳江河”的气势统领全局。
杨卫说,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应简单地照搬以“学术自由、院校自治、通识教育”为特征的西方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对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采取这样的道路却容易限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新时代的大学精神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单只是回复到传统的儒学理念或国粹,很难在全球引起共鸣。
一流大学要培养“大志”之才
全国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校长龚克说,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领风气之先”的大学,是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制度的代表者和引领者。同时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人,应该是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是真正有道德、有文化的人,在走出校园后,是能够真正引领社会文化的人,当出现道德失范的时候,不仅能洁身自守而且能够发警世之言,还能提出建设性的解决之道。
龚克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人,应该是有大志的人。现在谈到大学时不光要讲“大师”、“大楼”、“大树”、“大气”……还应该提一个“大”,那就是“大志”。好大学是一帮有志青年聚集的地方,像当年“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民族的兴亡,救国的责任,全由我们自己来担承”那样。没有丰富的知识不能算高素质,“饱读诗书气自华”,所以要读书。但光是读书不够。一个人上过大学常常就被认为是具有素质的人了。其实不然,一个人如果只是记住了许多知识,却不能灵活运用,并且自主获得新知识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成就不大。所以,知识固然是素质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知识本身更重要。而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有志向有情怀的人,是能够时时仰望星空心怀天下的人。
一流大学需要水到渠成的积累
两会期间,正逢多所高校自主招生联考成绩发布、面试展开。今年新出现的“华约”、“北约”等现象,让高校自主选拔方式广受社会关注。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代表强调,一流大学难于一蹴而就,社会对高校改革的探索应多些宽容。
秦绍德表示,率先试行自主招生的都是中国的顶尖高校,自主招生成本很高,高校乐于参加,最终目标是为了在优秀生源中招收到最适合本校培养理念、风格的生源。
“现在对中国教育,弊病说得过多。我们总期待在最短时间里办起一流大学。但哪一所世界一流大学是速成的?”秦绍德说,一流大学不是用钱砸出来的,也不是单靠创新体制能成就的,而是人才培养积累的结果,没有几十年不可能获得证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排行榜”首次发布 2018-05-29
- 高校教学改革的希望短期内并不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17-10-18
- 国务院:2016年开始新一轮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201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