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校教学改革的希望短期内并不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017-10-18  来源:西浦领导与教育前沿研究院

  “双一流”名单公布成高校圈最热话题,原985,211高校均入选其中。高校教学改革是否将由此名单中的一流大学主导?本文将从一线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教改三方面进行分析。


文 | 张晓军

- 1 -

“双一流”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矛盾

  近期,高校圈子里最热的话题莫过于“双一流”了。大家之所以关注“双一流”一方面是因为这代表着一种新的身份,和过去的985/211类似,我们在社会里看到太多的以这种标签来衡量学生或者老师水平高低的例子,机构在招聘中把985/211作为筛选门槛的并不鲜见,甚至大学在招聘中也要求本科和硕士学校是985/211。因此,进没进双一流名单,对于高校的所有学生和老师很重要。另外,“双一流”也意味着一笔不菲的财政补贴,进入“双一流”的名单,意味着会成为重点建设对象,从而得到相应的建设资金。

  然而,除了教育研究者和教育专家以外,社会上没有多少人真正清楚什么是“双一流”,双一流的标准是什么,即使是高校里面非教育专业的学生和老师也不例外。实际上,提出“双一流”一个背景是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把内涵式发展作为核心战略,因此,“双一流”的一个巨大历史使命就是引导高校重视育人(立德树人),通过改革提升育人质量。国务院2016年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里面就明确提出“双一流”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方案中还强调了要“以改革为动力”,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这几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出台了本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对“双一流”的名单和讨论,基本上已经偏离了教育教学改革这个初衷,而是沿着过去985、211的思路继续关注科学研究的水平,现在的名单里所有的985高校均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所有的211高校均入选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这些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都是科研实力最强的高校,尽管部委问答中指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学科建设,但是当下业内评判一流学科的标准基本上还是依靠科研的产出,尽管本次遴选尽可能地涵盖人才培养的水平,但国内当前对教育教学的评估多为行政部门的资源投入、行政主导的声望数据和教师教学产出数据的评估,对于教育的终极目标人才的成长和发展的评估少有涉及。

  其实,这种对初衷的偏离并不意外,一是因为教学的评价很难量化,没有一个一致的标准,因此,很难作为国家项目的重点关注对象,因为很难保证公平。其次,尽管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始重视教学质量,但从上到下现在实际上首要关注的还是科学研究,教学在主管部门眼里不是考核和资源配置的主要指标,在学校领导眼里是和学校排名和资源获取无关的“不打粮食的活”,在一线教师眼里是“良心活”。

  这样一来,研究水平越好的大学会越通过研究的强化来形成更大的竞争优势,争取更多的资源,从而很难分出精力真正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当前,一流大学高校基本上形成了科研至上的文化,大家潜意识里想的都是科研。另一部分入选一流学科建设的高校老师都在拼命地发论文追赶领头者。这就引出了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接下来高校教学改革的希望并不在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以下简称一流大学)。

  也许大家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一流大学有资源、有高水平的人才,怎么会比不上一般的大学。确实是这样,按道理,一流大学在资源和条件上占尽优势,拥有全国最好的教授(例如国家那么多人才计划的获得者主要集中在一流大学,中国青年报曾统计历年来长江学者计划获得者主要集中在部属院校),国家的财政补贴(例如直接针对教师教学改革的国家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还有国家主导的一些关于教学改革的计划也都落到了一流大学头上(如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计划、精品课程等等),可以想象,未来一段时间也还会得到大量的资金注入。拥有这么多的资源和头衔,还愁教学改革和创新做不好?按照笔者的观察,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本文主要从一线教师、学生和学校的教改三方面进行分析。

- 2 -

一流大学教师在教学改革方面

并不具备优势

  总体而言,一流大学的老师相对而言缺乏动力和精力来开展教学改革,并且他们的教学能力也并不比一般大学的老师强。

  首先,一流大学的教师由于忙于科研没有做教学的动力和热情,而一般大学的老师对教学的关注度更高。我们来看看当下的教学改革,简单地描述就是一场“边缘革命”,即那些在研究上无望和别人竞争的处于边缘地位的一般学校可能会把教学改革作为主战场,从而下大力气做教学改革,其次,很多学校里面的教学改革尝试,也都是以选修课为主战场,必修课的很多条条框框很难动得了。笔者所在部门曾在过去几年举办了多期关于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比赛、研讨会和研修活动,涉及国内高校的数千人,也有和一些学校的一对一深度合作。这些自发关注教学改革的同行绝大多数来自一般的学校。从笔者和他们的接触中,能够看出来他们对教学的专注和热情。相反,和有限的一部分名校同行的交流中,以及和笔者所在名校朋友的聊天和朋友圈的讨论中,大家张口闭口的是科研、项目、论文,很少提到教学,因为他们的考核只看科研和论文,教学在很多人看来是负担,能少教则少教,教授不教课的也大有人在。如果一线教师的关注点不在教学,教学改革推进的难度可想而知。

  其次,一流大学的老师在教学理念和能力上并不比一般大学的老师强。一流大学教学改革很难做,还在于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本质上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造成的好大学里老师对教学改革的误解。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科研好的人教学也会好,其实这是误解,院士、长江学者和杰青并不一定教学就做得好。笔者看来,教学和科研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活动,科研要追求新,创新是衡量科研水平的核心指标,教学要追求对学生有用,学生收益是衡量教学水平的核心指标。而学生如何才能有收益,这不简单是一个科学研究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可能需要老师三年五年试,慢慢总结出来一套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管用的做法。而且这种做法并不是要求老师提出世人皆不知的教学新理论新方法,而是把一些长久以来我们认为重要的东西落实到课堂中,如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能力等。因此,科研的关键在提出新观点,教学的关键在投身实践,二者对教师的要求完全不同。因此科研做得好的老师,只能说创新意识很强,到底能不能把一些并不新奇的理念和做法成功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其实很难说,因为这些老师尽管多是名校博士毕业,但并没有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再加上投身科研的老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琢磨教学的改进,而教学能力的提升恰恰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持之以恒不断尝试,因此他们很难在教学改革方面做出实效。相反,在一般学校中不靠科研为生的老师,会更加关注自己的教学,因为这是立命之本,也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琢磨教学,当然,一般学校中的老师也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学培训,教学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前段时间听到有些好学校的老师,在参加教学改革研讨活动时,评判一个教学改革好不好的标准是这个改革有没有新观点,一听就知道在用评判研究论文的标准在评价教学,就是老师把做研究和做教学混淆的例子。笔者认为,当下教学改革对于教师来说,关键之处在于首先要有对教学的热情,肯投入,在此基础上,需要不断地尝试和长时间地坚守,在理念上真正把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作为教学的目标,而不仅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至于你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不是闻所未闻,其实不重要,即使是几千年以前哲人的一些观点,能够在老师的课堂上成功促进学生的学习,也是很好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 3 -

一流大学和一般大学的教学理念和体系都需要做根本革新

  必须承认,一流大学在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方面要优于一般大学。在对前沿的教学理念的了解上,一流大学在整体上要明显胜过一般大学,因为一流大学和外界的沟通交流渠道多,对新理念的接触很多,例如当下大家都在谈的小班化、研讨式改革,在国内最好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方案里都可找到影子,这对教学改革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其次,一流大学的教学体系也要先进很多,且很多在最近几年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前几年某一流大学的一项国家教学改革特等奖就是对教学体系的改革,这也为教学改革受益于学生奠定了基础。

  然而,从未来的角度看,一流大学在教学理念和体系上的优势,并不能长期存在,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对大学教育的颠覆,未来大学教育的价值、定位、理念和体系还将面临着根本的改变,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育人体系成为必然,未来的大学育人体系要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整合全校甚至社会的资源来为学习服务,这种整合性和服务性的教学体系,目前在国内还看不到。因此,一流大学也必须和一般大学一道改变现有的理念和体系,能不能在新一轮改革中领先还很难说。

- 4 -

一流大学的学生

并不绝对优于一般大学

  现在一谈到教学改革,往往一般大学的老师就甘拜下风,认为肯定弄不过一流大学,主要的理由就是一流大学的学生好。其实这也是误解。诚然,教学改革推进是否顺利,和学生有很大关系。但在学习方面,一流大学的学生相对于一般大学学生并不具备明显的优势。

  首先,尽管在高考成绩上一流大学的学生远高于一般大学,但并不表明一流大学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比一般大学的学生高。现在大学里的学习,重视自主学习能力、对社会问题的好奇与理解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考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在被动的环境中接受知识的能力。不管高考成绩多高,接受十几年应试教育上大学的中国学生,在大学期间,首要的是变被动为主动和培养兴趣,这些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不具备,因此不同大学的学生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未来大学的价值也在于点燃学生心中的热情,而不是过去的知识灌输,就像苏格拉底说的: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其次,现在的大学生都是网络一代,其学习行为都有新特点,尽管一流大学多半积淀深厚,但用过去培养学生的方法培养现在的学生已经走不通了。大家都知道现在大学课堂里学生的到课率和注意力急剧下降,这种挑战对于所有的学校都是相同的,并不是一流大学的学生就都喜欢学习喜欢上课,很多学校甚至很好的学校已经开发出智能打卡机放在教室里强迫学生来上课。前段时间网上流传北京大学的心理咨询师分享北大的新生有40%厌学,甚至有超过30%的学生有自杀倾向。

  当然,一流大学的学生往往意志力要强,自律性高,这也是取得高考好成绩的前提。因此,如果一般大学能够引导学生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其给高考中处于劣势的学生带来的职业生涯价值增值要远远大于一流大学。

- 5 -

一般大学正处于通过教学改革建立相对优势的战略机遇期

  综上,可以用一张表简单对比国内一流大学和一般大学一线教师教学改革取得实效的可能性。国内一流大学拥有做好教学改革的资源和条件,但是由于大的科研主导的方向没有调整,在当下和可预见的将来,学校和老师还不会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从而与科研竞争无望的学校和老师相比,在教学改革和质量上很可能会持续处于弱势。

  而一般大学尽管在资源上不占优势,但老师的动力和精力充足,而且教学改革本来并不需要很多资源,更重要的是战略要清晰,理念和体系改革要跟上,以及教师要有改革的行动。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国内规模化的教学改革成功高校,主要还得看那些不以科研为首要目标的一般大学。

表1 一流大学和一般大学的教学改革对比

比较项

一流大学

一般大学

学生

主动学习能力不高,兴趣模糊,意志力较强

主动学习能力不高,兴趣模糊,意志力不高

教师

教学动力

C9和部分985高校教师主要关注科研的氛围已经制度化,211高校教师正在拼命进行科研追赶和实现排名超越,可预见未来也会制度化,教师没有关注教学的集体热情

一部分教师也试图通过科研寻求个人的更好发展,大部分教师靠教学吃饭,对教学的关注度高

教师

教学能力

尽管都是名校博士,但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多来自以前接受教育时的耳濡目染,教学的专业化不高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教学专业化能力不高

学校的

教学理念

和体系

学校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先进,但在未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型,仍需彻底改变当下的理念和体系

部分学校的教学理念和体系整体已改进,但未来仍需转型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体系

教学改革

取得实效

的可能性

教学改革资源丰富,但人力和动力不足,如果不能调动教师关注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学改革难以取得实效

教学改革的人力和动力足,资源相对缺乏,如果能下定决定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教学改革上,实效指日可待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