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工程师才能被定义为“卓越”?“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目标和要求是――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专家指出,21世纪对工程师的要求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工程师正处于换代和升级的转折时期。一个变化是,由于科技飞速发展,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传统产业面临升级,工程人才首先必须能够适应和支撑未来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另一个变化是,由于21世纪人类面临的新的重大工程问题越来越突出,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都需要创新思维去解决,因此创新能力也是工程师必需的素质。第三个变化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中国的大公司也加速了国际化步伐,未来的工程师如果不具备国际竞争力,同样谈不上卓越。
顺应新时期的要求,“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启动以来,参与其中的高校纷纷根据该计划拿出各自的“法宝”,为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进行积极探索。当前,这一计划的实施呈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企业实训成为了“必修课”。为避免培养只会“纸上谈兵”的工程师,许多高校着力创新机制,让企业深度参与到培养过程之中。如上海交通大学在电气工程、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6个优势专业启动试点,采用“4年本科+2.5年专业硕士”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企业项目为主导,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分别由校内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授与企业中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师担任导师,实行联合指导。参与计划的学生,必须保证在企业实训的时间;而参与计划的教师,其考核方式也做了改革,鼓励在职教师到企业亲历工程实践,了解企业需求。
二是人才培养指向国际化。参与试点的高校,几乎都将培养“国际通用型工程人才”作为重要目标。比如,同济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始工程教育改革试点的高校之一,其改革包括建设七大国际合作平台,与100所高水平大学、300家企业和500所中学建立人才选拔培养的合作机制。另据了解,教育部正在与中国工程院合作,制定中国工程人才培养通用质量标准,参照国际通行标准,评价“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利用地方创新资源,深度融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瞄准示范区在光电子、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上的发展需求,组织学生面向企业需求开展创新实践。据了解,今年我国还将在企业设立一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让学生在企业一线做毕业设计,增强创新能力。
实现由工程教育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建立健全工程教育的一整套体系。“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 《生物质化工与材料》卓越工程师培养教材 2018-04-16
- 上海交大与巴黎高科集团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 2012-04-09
- 北京市“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联盟成立 2012-01-09
- 深圳大学王振波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课题组诚招博士后 2021-07-26
- 2020年度基金委化学部重大类型项目评审会专家名单公布 2020-12-07
- 科技部公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评审专家 20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