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使“一流大学如何拥有一流人才”成为北京大学学者热议的话题,这些来自教学和科研一线学者们发表的体会和见解,对今后高校如何实现人才强校具有一定的启发。
肖鸣政(北大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现在我国提出“世界人才强国”这一战略新目标,提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人才新标准, 并对人才工作提出优化环境,服务人才的要求。反思目前高校人才工作,我认为高校要改变过于频繁和量化评价人才的方式。我们的科研成果为什么总是出不来?有一种说法,陈景润如果是在当前评价机制下是不会取得什么成果的,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作好人才工作,一定要改变目前的人才管理方式。
王恩哥(北大物理学院院长):其实每个学科领军人物一个时期也就2到3人,据我了解,美国前10位高校对这些人才的争夺非常激烈。然而与此同时,这些在美国一流高校一待多年的顶尖人才,也不见得发表多少文章,出来多少科研成果,美国高校不以这样的标准来看他们,比如哈佛大学10年前引进中国著名学者锁志刚,他们的说法是,只要锁志刚在,哈佛在这个领域的接班人就定下来了。他们就是这样评价人才和对待人才的。我们要做好人才工作,如何提供一个既宽松,又要有压力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做起来并不容易。
王博(北大哲学系主任):一个学者的青年时期是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做好人才工作,首要是做好青年人才工作,给他们提供机遇和条件。我的导师朱伯昆当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吉林一所中学工作,冯友兰先生知道后在到教育部开会时提出这是个人才,能否调回清华工作,不久,朱伯昆先生就被调回清华,后来又来到北大工作,在学术上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我想,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我们也应该提供机遇和条件,让他们成长起来。
程郁缀(北大社科部部长):对人才的评价,要向质量倾斜,不要向量化倾斜,文科尤其要有精品意识,如果一名老师能拿出自己领域最一流的作品,哪怕就一本书,再拿量化的东西来考核就是一种束缚。袁行霈先生曾说,工厂生产的产品,如果讲信用,还会有免检产品,一个老师如果学术道德、学术水平没有问题,难道就不能免检吗?对人才,最重要的是少干预,多尊重。
刘晓为(北大科维理天文研究所副所长):12年学习的目的都是直指高考,到了大学再重新设计,这样是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因为太功利了。人才工作中最难的事,是辨别出谁是人才,目前我们有很多人才计划,这种贴标签,围绕几个人转的方式,其实是有风险的,与其如此,还不如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有才者终有一片天地脱颖而出。
- 首届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结果揭晓 | 以学科分类来衡量世界一流大学 2020-07-23
- 双一流大学2000-2018年度国家三大奖统计情况 2019-06-28
-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排行榜”首次发布 2018-05-29
- 兰州大学校长周绪红:用事业平台凝聚一流人才 2012-07-18
- 高校陶醉于论文数量无法培养出一流人才 201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