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维明:人文教育与大学灵魂
2010-07-27  来源:科学时报
 
大学要面向未来
 
我们现在再讨论一个问题: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办大学?从学生、老师、学校,一直到社会,我们多半有这样一个观点:大学是为社会服务的。如果不为社会服务,大学的价值就被抹杀了。我对英美一些著名高校的看法作了一些总结:大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人才。要让各种不同类型的年轻人加强他们自我反思的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能够使他们向智慧追求;要很明确地分开信息和数据,数据就是知识,知识就是智慧;要培养他们听的能力,要发展他们能够对话、能够辩论、能够讨论的兴趣和能力,要让他们有想象力;要让他们发展一些内在的价值。
 
大学也确实是要为社会服务的,但要了解:大学为社会服务与其他各种单位为社会服务的不同点。一般呢,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大学还有一个目的是为社会创造应该有但现在没有的东西。如果大学只是消极的,社会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这种服务是有限的。大学应该寻找社会需要的,不管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为社会创造。
 
大学确实应该成为文化、精神、传统的承继者。例如图书馆,这就是精神文明的积累。大学一定是文化的传承者,如果大学对于文化的传承掉以轻心,那么这个大学就没有好的教授,这个大学是失职的。有些大学是面向全世界的,不只是他自己的。一个大学是人类社会的结晶,它是一种社会的承诺,不是一个商业行为,也不是靠校友。
 
大学要面向未来。在社会中,大学当然是要长远考虑的。一种机制是校长的任期是无限的。只要校长愿意做,董事会认为他可以做下去,他就可以一直做下去,没有多少年一次的签约。比如哈佛的校长,最短的做了5年,是因为学校文科的教授联合起来反对他,因为他只懂量化,只懂经济。在此之前,最短的10到12年,有一位校长做了40年。一个领导的任期要长,他就有视野。当初选他当校长的时候,表示他不仅是一个极好的行政人员,还有视野。
 
大学的发展要考虑长远,要考虑100年以上,到21世纪结束的时候,希望成为什么样的大学。现在人类碰到了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的大问题,就是人类存活问题。哪些地方来考虑这些问题呢?像现在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大半是大学在讨论,不是民间组织,因为它的时间不够长。
 
大学要有培养人才、社会服务、传承文化的责任,要面向未来,还要有批判的能力。这个批判是负责的批判。现在网络上的批判是不负责任的批判,而大学的批判不仅是批判政治,还要批判社会,批判文化,批判媒体,要建立一种批判的精神。
 
大学应当培养公共知识分子
 
大学应当是培养公共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场所。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非常低,只要是关切政治,参与社会,注重文化的,中国任何一所大学的大学生都是公共知识分子的当然候选人。可是现在大学教授拒绝做公共知识分子,他们除了自己专业领域的东西,对非科学领域都不关注。现在在中国,大学教授专业性越来越强,压力太大,这是不健康的。大学多个学科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教授和行政单位人员的沟通都非常重要。
 
一所大学,要有一批学生,能够把大学的理念公诸于世,让社会了解为什么要办大学。大学到底要扮演什么角色。现在人文被边缘化,值得我们忧虑。
 
为什么说大学生要成为公共知识分子?因为21世纪的领袖,是精英中的精英,必须具备的条件,除了经济资本,还要注重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完全无法量化。我们一到法兰克福大学,很短几天时间,就了解到这个大学有丰富的社会资本。在这所大学中间有各种不同领域的交流。没有交流、没有对话、没有讨论,就没有社会资本。
 
我认为,如果一个大学要有进一步发展,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要关注人文学。大学的灵魂,或是大学的精神,人文学的塑造,都是不可或缺的。
 
杜维明: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教授,曾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赴美留学,获哈佛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杜维明先生的研究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中心,被称为国际汉学界和当代新儒家的代表。
 
(本文根据杜维明教授2010年6月21日在浙江大学求是大讲坛上的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有删改。)
[上一页]  [1]  [2]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 暂无相关新闻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