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大“世界课堂”:探索培养最好的本科生
2010-07-0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北大 世界课堂
 
零距离交流
 
“早在20年前,研究专家们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互联网的精神:互动、参与、平等、分享、协商及低门槛准入。除了低门槛准入,这些互联网特征正好与大学精神相吻合。”
 
现在已经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教授、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的杨伯溆回忆,1991年秋天,还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就读社会学系博士的他作为著名社会学家Barry Wellman教授的研究助理参与了一项重大的跨学科项目CSCW(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work),其主要内容是研究如何通过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使全世界不同地方的教师同时共同工作,这个项目集合了社会学、信息技术、计算机、艺术等多个学科的专家,虽然由于设备笨重难以普及,项目未能实现,但这个在当时耗资100多万加元的研究项目奠定了此后多伦多大学互联网相关研究的平台,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
 
“世界课堂”项目与20年前多伦多大学的互联网研究项目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世界课堂”里,世界被互联网真正联系起来了。
 
目前的远程教育模式并没有改变传统象牙塔中以授课为主的方式,它只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连接从教室到学生的单向内容传达,加快并扩大了授课内容的传播速度和广度而已。“它所强调的是跨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远距离,但是却无法满足学生与学生之间非常重要的互动思维激荡,更不可能提供培养未来全球领军人才所需的‘深度跨文化思维方式’的学习环境。”卢志扬认为,“零距离的学习环境完全可以经由技术手段来达到,学生可以‘异地而同窗、教学以互长’。这种强调超越校界、跨越洲际、穿越时空、放眼全球的无界性教育模式,能够使最好的师资和尖端的知识充分地惠及世界所有好学的好学生。”
 
“互联网的重要特点是互动,互动就会有触动,互动还必须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经济、政治土壤下,设立‘世界课堂’项目具有极强的探索意义,这是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并不只传授知识,而是以为知识作贡献为目的,同时培养出适应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新经济形式下的人才。”杨伯溆看到了“世界课堂”更深远的意义。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