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世界课堂”:探索培养最好的本科生
2010-07-0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跨文化互动学习
“异地而同窗”的学习机会,为中美两种文化平等双向交流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平台。卢志扬表示:“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学习时,才能够从容地用自己的母文化与异国文化充分交流、互相激荡,从而避免了单个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或是单个美国学生到中国留学时,在周围都是异国文化的扭转中不敢展现自己文化的缺憾。”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一起学习的过程让宋西雅同学获益匪浅,“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会了解国外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他们的文化,而不是蜻蜓点水,因为有不同,所以自己也对自己、对周围都有了更全面的一个认识,这对我们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很有帮助”。
戴韵也有相同的感受:“一个学期下来,我觉得收获非常大!首先最直观的学习就是通过12名美国学生了解美国文化与美国社会,了解美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想法,这对我们以后面对国际竞争非常有帮助;其次,是在知识内容方面,和各位学生取长补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教学知识;最后,班上24位同学来自各个不同的专业,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非常不一样,对我们进行跨学科思考很有帮助。”
对此,陈向明表示,学习最终会实现三个目的:知识能力的获得、身份的形成和意义的构建。北大—南加大两校的学生在项目中拥有两重身份,北大学生既是北大学子又是南加大学生的同学。他们通过与美国学生的交流,不仅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能够形成新的国际学生的身份,同时会对教育和学习的意义产生新的、跨文化的理解。两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规则,通过不断的互动和合作,将会形成新的规则,从而达到创设新的学习共同体的目标。
陈向明介绍说:“在建构主义学习论中,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特别是与有能力的同伴的互动,从而达到教育学上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其学习效果要远远高于个体式的学习方式。”在他看来,这种跨文化的、向身边同学学习的互动方式,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兴起、本世纪初引进到中国的建构主义学习论的实践与尝试。
与此同时,陈向明提出“世界课堂”项目还可能面临一些问题:“成本、管理、经费、媒介、技术、制度保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个项目是一个通过环境创设来培养人、造就人的教育行为,因此这方面的要求就更高。”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相关新闻
- 美国东北大学郑义教授、Marilyn L. Minus教授团队:易于制造的高透明薄型聚乙烯醇气凝胶 2024-11-10
- 中北大学王智教授团队、青岛大学张丛筠副教授 Polymer:一种高频低介电、高耐热聚苯并噁嗪的结构与性能 2024-10-23
- 湖北大学尤俊/安农大叶冬冬 AFM:“准溶剂”精准控制甲壳素链片层数,增强离子传输管理 2024-10-12
- 北大建“世界课堂” 培养一流本科生 201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