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大“世界课堂”:探索培养最好的本科生
2010-07-0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北大 世界课堂
 
以学习者为主体
 
“每个学生都有23位跟自己年纪差别不大的老师,每个学生也都会成为其他23位同学的老师。这种示范效应比跟老师一个人学习要好很多。”北大2007级艺术本科生戴韵在接受采访时说,她是自愿报名参加该项计划学习的,由于这是一门选修课,因此全校各个院系的学生不分专业都有机会报名参加。这种老师引导学生切入正题而由学生自己相互学习的新模式,不仅让她学到了很多异域文化知识,还能在同学之间相互激发创新思维。
 
卢志扬介绍,北大的“世界课堂”提出的正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从“以老师为中心”的单向授课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多向互动模式,学生从被动灌输和死记知识的内容,变为主动地去讨论以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样,在项目中,学生们主动学习、讨论、讲给其他人听,知识融会贯通、记忆深刻。老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引导讨论交流和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架桥铺路。“因为学习者也同时是教导者,学生就能够从主动参与和相互激荡中教学互长,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最佳学习效果”。
 
在卢志杨的课上,他会花很大心思精心准备一个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激发学生讨论,引导他们主动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学习知识点。“目的是教学生思维方式,而不只是专业知识,因为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更需要的是思维方式,与专业知识相比,学生更需要的是行业能力”。
 
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大学课程改革项目顾问、教育教授陈向明就指出,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教师不仅要提出好的问题,更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更强的监控、调节、引导、激发、解释的作用。
 
卢志扬除了组织课堂讨论以外,还将24名同学分为6组,由他们结合课程内容进行case study。24位同学期末汇报的作业是,为北京大学绿色校园的建设出谋划策。在来京的20余天里,在卢志扬的引导下,他们分小组对北京大学校园节水计划、节能省电、交通改善、垃圾回收、绿色校园环保意识和未来环保教室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提出了许多创新方法和改进的措施。
 
课堂上无时无刻不活跃着讨论,双方为共同完成项目所进行的每周3次、每次两个多小时的课下沟通,使得课堂互动更为深入,学生的收获更大。参与课程的北大2006级英语系本科生宋西雅告诉记者,她觉得这个课程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提升,因为“在冲突中学会否定自己,或者是妥协,或者是调整”。
 
这门课程的给分方式也别出心裁,除了case study的成绩占50%,另50%则是由学生互相打分,学生觉得在项目中哪位同学给自己的帮助越大、从他那里学到的东西越多,得分就越高。“这种方式将同学之间的关系彻底从竞争变为协作,因此更能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卢志扬说。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佳)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群英聚首承担项目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