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高发于老龄人群。牙周组织持续发炎会导致支撑结构的严重破坏,包括牙槽骨(AB)、牙周膜和牙骨质,最终导致牙齿脱落。主要治疗目标包括减轻炎症和促进功能性牙周组织的再生,其中AB重建是这一过程的关键步骤。在临床实践中,引导骨再生技术是重建AB的有效方法,涉及利用引导骨再生(GBR)膜以阻止牙龈结缔组织的快速生长并阻止其侵入骨缺损。目前现有的GBR膜在牙周炎的治疗中缺乏主动免疫调节和足够的成骨能力,导致治疗效果不理想。开发简单、快速和可编程的制造方法来构建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和微结构的先进GBR薄膜仍然面临挑战。
近期,华东理工刘昌胜院士/屈雪教授联合北大口腔张学慧教授团队报道了一种盐效应调控的胶原蛋白电组装技术,能够便捷、高效构建出具有精确可调的多孔结构(即孔隙率和孔径)的胶原薄膜。特别是,诸如抗炎药物双氯芬酸钠(DS)之类的生物活性盐类也可以调节多孔结构,并同时实现药物的负载及缓释。在预编程条件下进行顺序电组装,能够制造出载DS的致密-多孔Janus复合膜。含有DS的多孔层通过其多孔形态和释放的DS提供双重理化信号,协同抑制炎症并促进成骨。致密层引导纤维组织定向生长,防止其侵入骨缺损区域中。总体而言,这项研究证明了利用电化学沉积技术进行胶原蛋白可编程组装的巨大潜力,可实现功能定制以适应再生医学的特定需求。具体成果以 “Programmable Electro-Assembly of Collagen: Constructing Porous Janus Films with Customized Dual Signals for Immunomodulation and Tissue Regeneration in Periodontitis Treatment”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上。
【材料设计思路、制备及应用】
图5. 不同薄膜植入牙周缺损后的组织学切片免疫荧光染色。(a) OCN(红色,成骨细胞标记)、CD86(黄色,M1巨噬细胞标记)、CD206(绿色,M2巨噬细胞标记)的代表性免疫荧光染色图像。(b)不同材料植入牙周组织4周和8周后阳性染色细胞的半定量。(n=12),每个队列中有3个区域,4个切片重复。***p < 0.001。所有数据均以mean±SD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
本研究突出了利用静电屏蔽效应对生物聚合物进行电组装,进而精确控制其生物功能的巨大潜力。电加工技术通过方便的电信号输入和温和、可定制的水性反应系统,为创制新型生物材料提供了一种简洁、快速且高度定制化的方法。重要的是,这种方法为提升传统生物基材料如胶原蛋白的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从而为生物医学应用中先进材料的设计与开发开辟了新的路径。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305756
- 常大王建浩教授、港中大夏江教授 JCR:重组XVII型胶原蛋白微针 →经皮递送抗菌铜-DNA纳米颗粒用于皮肤抗感染修复 2025-01-15
- 川大王云兵教授团队 Nat. Commun.:血管支架新方向-基于重组人源化胶原蛋白的无药物涂层血管支架促进血管组织原位再生修复 2024-02-06
- 兰州大学肖建喜教授团队 CEJ:一步法合成原位银纳米颗粒可注射抗菌胶原蛋白水凝胶用于加速糖尿病伤口愈合 2024-01-08
- 上海有机所黄晓宇研究员、华理冯纯研究员等 JACS:长度/组成精确可调的给体-受体型共轭聚合物基纳米纤维构建的通用策略 2024-09-12
- 南方医大黄文华教授/毛小炎教授、中国医大王艺霖博士:增强耳廓再造术 - 利用成软骨活性墨水3d打印多尺度多孔结构仿生支架 2025-02-22
- 理化所李明珠/江雷团队、化学所宋延林团队 Matter:受金龟子启发的高亮度彩色日间辐射制冷薄膜 2024-11-17
-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姜锋教授、Peyman Servati教授《Nano Letters》:壳聚糖改性纤维素多孔结构用于可回收、高灵敏湿度驱动器及自动冷却纺织品 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