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大杨槐/北科大胡威团队 Nano Energy:熔喷布增强的部分氟化固态聚合物电解质
2023-12-06  来源:高分子科技

  锂金属电池因其锂金属负极最低的电化学电位(-3.04 V)和最高理论容量(3860 mAh g-1)而受到了广泛关注,其相较于用石墨负极的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可以提升约45%。然而锂金属表面非均匀的锂离子沉积导致的枝晶生长问题造成的短路问题和低库伦效率也限制了其发展。利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是调节锂离子沉积进而抑制锂枝晶生长的有效手段。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具有柔性,界面相容性好和安全性佳等优点,但是其低离子电导和界面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应用。


  氟化策略近年来一直是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研究重点,因为氟化策略可以在锂金属表面通过形成诸如LIF等SEI组分从而使得锂离子的沉积更加均匀,使得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更佳。但是氟化聚合物一直面临着原位聚合程度低,聚合动力学慢等缺点。因此,开发出原位聚合的氟化体系,克服氟化体系聚合困难的问题并能够利用氟化聚合物对锂金属的稳定作用助力锂电池的循环至关重要。



  近日,北京大学杨槐教授和北京科技大学胡威团队开发了一种利用熔喷布增强的部分氟化固态电解质(PFMC-SPE)。其利用部分氟化的丙烯酸酯单体配方通过浸润熔喷布后紫外光聚合成膜构筑出PFMC-SPE体系。该体系由于熔喷布而改善了力学性能;同时利用部分氟化的策略克服了氟化单体聚合难度高,聚合动力学慢,聚合程度低的问题,同时也保留了氟化体系通过SEI的形成对电化学性能的提升作用。PFMC-SPE具有优异的室温离子电导(1.0 mS/cm),同时具有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大于5.0V)。此外,以锂金属为负极磷酸铁锂为正极的电池可以在30℃和1.0 C的倍率下循环750圈,放电容量从141.2 mAh g-1增加到119.6 mAh g-1,体现了优越的循环稳定性。该工作提出的价廉熔喷布增强和部分氟化策略在开发下一代稳定固态锂电池方面十分具有前景。


【文章亮点】


  1.提出部分氟化的策略


  2.利用价廉的熔喷布来增强固态电解质力学性能


图1 制备方法  a) PFMC-SPE制备过程。b) 从口罩中取出熔喷布的示意图。c)熔喷布表面SEM。d)PFMC-SPE表面SEM。 


图2结构和力学性能分析 a)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b) 力学性能比较。c) GPC数据分析。d) DSC数据分析。通过力学性能和GPC数据都可以发现,相较于过度氟化体系(FMC-SPE),PFMC-SPE可以有效提高力学性能和聚合后的体系分子量。 


图3 电化学性能 a)离子电导率比较。b) PFMC-SPE锂离子传输系数测试。c-d) 电化学窗口测试。 


图4 锂对称电池锂沉积性能 a-c)CCD测试及比较。d)锂对称性能及比较。e-f)锂对称测试中电压数据。 


图5 电池性能 a)PFMC-SPE倍率性能。b) 不同倍率下Li/PFMC-SPE/LFP电池在30 ℃下循环的电压曲线。c)Li/PFMC-SPE/LFP电池在30℃下1.0C时的放电比容量和库仑效率。d) 不同循环圈数下Li/PFMC-SPE/LFP电池在30 ℃下循环的电压曲线。e) 相似氟化体系循环性能对比。


  综上所述,他们提出了熔喷布增强的部分氟化策略。结果表明,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中的氟化策略可以稳定锂离子沉积并提高制得固态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但过度氟化很容易导致聚合动力学弱和聚合度低。 这一缺点可以通过部分氟化策略来改善。 与廉价的熔喷布相复合,所制备的PFMC-SPE具有 1 mS cm-1 的高室温离子电导率、宽电化学窗口 (~5 V) 和更高的力学强度。它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并且全Li//LFP电池在30℃下循环750次后可提供119.6mAh g-1的高放电容量。事实证明,采用可靠且廉价的熔喷布基固态电解质隔膜和部分氟化策略在开发下一代超稳定固态锂电池方面非常有前景。这一工作近期以“A meltblown cloth reinforced partially fluorinated solid polymer electrolyte for ultrast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为题在线发表在国际顶尖材料学期刊《Nano Energy》(DOI:10.1016/j.nanoen.2023.109075),北京大学博士生秦晟煜为该工作的第一作者,北京科技大学胡威副研究员和北京大学杨槐教授为此工作的共同通讯作者。


  原文链接: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2211285523009126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