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锂由于其高理论容量(3860 mAh g-1)和低氧化还原电位(3.04 V vs. SHE)被认为是电池化学领域理想的负极材料。然而,金属锂负极具有高化学活性,一旦与有机电解液接触,就会自发地在其表面产生脆性且不均匀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层。由于SEI层的非均质性和较差的力学/界面稳定性,导致锂离子通量不均匀以及界面层的连续开裂/破碎。因此,在整个电池循环过程中,非均匀的锂沉积现象和电解液消耗量逐渐增大,最终导致电池循环效率低。特别的,在进行快速充电和高面积容量情况下,以上这些存在的问题急剧恶化,在锂枝晶冲击下,电池常发生内部短路,甚至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为增强SEI层的稳定性做出了大量努力,包括优化电解液促进原位稳定SEI层的形成和构建人工SEI层以取代电解液与金属锂负极衍生的固态电解质界面层。其中,优化电解液的方法由于形成的SEI层需要通过不断地消耗电解液、盐阴离子或电解液中的牺牲添加剂,使得SEI层的组成和结构难以控制。相对来说,构建人工保护层是一种避免不良反应、解决衍生SEI层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的直接方法。
图1. DSIEI作为锂金属负极保护层的示意图和保护机理。
【本文要点】
要点一:DSIEI中存在的多重相互作用赋予材料良好的机械性能
图2. (a) DSIEI试样在50%应变下的连续循环拉伸曲线, (b) 不同应变下DSIEI试样的循环拉伸曲线,(c) 约0.8 mm厚度的DSIEI薄膜被钢针穿刺发生不同变形状态下的照片。(d)和(g) DSIEI在30~130℃的变温FTIR光谱。2DCOS同步(e, h)和异步(f, i)分别相关FTIR光谱。
要点二:利用光谱分析、理论计算和分子动力学模拟了解锂离子传输机制
图3. (a) 裸锂和DISEI@Li的LSV曲线,(b) DISEI@Li和裸锂对称电池的Tafel曲线,(c)阿伦尼乌斯拟合曲线确定裸锂和DSIEI@Li对称电池的活化能,(d) DISEI-1、DISEI-2和DISEI-3的拉曼光谱图,(e) 裸Cu和DISEI@Cu的成核过电位和传质控制平台,(f) 非对称电池在电流密度为1mA cm-2时,沉积容量为1mAh cm-2的库仑效率,,(g) DSE-LiTFSI复合物的解离能以及Li+与含氧基团之间的吸收能,(h) DSIEI系统平衡后的MD仿真模型,(i) Li+在PPG链进行松散配位的迁移示意图。
要点三:长循环、大容量的电化学循环性能
裸锂负极的对称电池在电流密度为1 mAh cm-2,面积容量为1 mAh cm-2的条件下,沉积/剥离电压分布曲线在循环时间不到200小时后呈现出明显的波动的,并且极化电压逐渐增加,仅在300 h内发生短路。相比之下,拥有DSIEI@Li负极的对称电池在4500小时(超过6个月)内显示出非常稳定的电压平台。当电流密度增加达到5mA cm-2,面积容量达到5mAh cm-2时,DSIEI@Li的优势更加明显。对于DSIEI@Li阳极,观察到超过1600小时稳定且高度可逆的锂电镀/剥离,而具有裸锂负极的电池从初始阶段就表现出严重的电压振荡(5mA cm-2, 5mAh cm-2)。此外,即使在10 mA cm-2,10 mAh cm-2的极高电流密度和面积容量下,DSIEI@Li对称电池仍然表现出至少600小时的循环稳定性,显著优于裸锂对称电池。
图4. 基于裸锂和DSIEI@Li阳极的对称电池循环性能。(a) 1 mA cm-2/1 mAh cm-2和(b) 对应200-210小时的放大图,(c) 5 mA cm-2/5 mAh cm-2和(d) 对应30-40小时的放大图,(e) 10 mA cm-2/10 mAh cm-2对称电池的电压-时间曲线。
要点四:利用SEM和原位观测观察形貌
在电流密度为1 mA cm-2,面积容量为1 mAh cm-2条件下重复沉积/剥离300 h后,在裸锂电极表面上检测到多孔且须状的锂枝晶,这严重阻碍了Li+的运输和导致非活性Li的积累。由于枝晶和非活性锂的积累,多孔结构的厚度约为9 μm。相反地,DSIEI@Li阳极表面呈现光滑致密的锂沉积形态,没有明显的锂枝晶。利用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电极上形成的SEI的粗糙度。循环后的DSIEI@Li电极的粗糙度增加到约3.0 μm,远小于循环后的裸Li阳极(约为11.8 μm)。这些结果表明,DSIEI弹性相界面可以有效地抑制锂枝晶形成,减轻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
原位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在0.5 mA cm-2的电镀电流密度下,裸锂和DSIEI@Li电极上锂沉积的动态形貌演变。在电镀锂之前,裸锂和DSIEI@Li阳极都表现出光滑的表面。然而,在15 min时,裸锂表面可以看到明显的非均匀锂沉积,并在随后的45 min后迅速演化为苔藓状的Li簇,并沿裸Li表面不断形成枝晶。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整个电沉积过程中,DSIEI@Li阳极表面致密且无枝晶生长,进一步证实了DSIEI在稳定Li/电解质界面和抑制枝晶生长方面的优势。
图5.在1mA cm-2,1mAh cm-2条件下时,300小时循环后(a) 裸锂和(b) DSIEI@Li的扫描电镜表面和截面图,300小时循环后(c) 裸锂和(d) DSIEI@Li的AFM图表征电极表面粗糙度,(e) 裸锂和DSIEI@Li在0.5 mA cm?2电流密度下放电0、15、30、45和60 min时的锂沉积情况。
本研究开发出一种抗疲劳、类皮肤的动态超分子基离子导电弹性界面,为实现无枝晶和高效率的锂金属负极提供了理论指导。锁相结构中存在的松散Li+-O配位作用有助于诱导快速锂离子输运,而硬畴中的超分子四重氢键负责机械增强,弱氢键可以耗散由Li枝晶反复突出引起的应变能。这种设计使弹性界面相具有无与伦比的机械坚固性/韧性、能量耗散能力、抗疲劳性、离子电导率和高Li+转移数。同时,DSIEI内TFSI阴离子的富集诱导形成富LiF内层,形成双层仿生结构。由于具有这些理想的特性,DSIEI@Li负极在高电流密度和面容量下(10 mA cm-2, 10 mAh cm-2)具有超过600小时的长循环寿命。此外,在限制锂过量和低N/P比的约束条件下,DSIEI@Li全电池能够在高负载正极存在下稳定运行。期望这种动态超分子离子导电弹性界面的设计理念能为稳定高能锂金属电池的发展开辟新机遇。
文章链接:Fatigue-Free and Skin-like Supramolecular Ion-Conductive Elastomeric Interphases for Stabl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https://doi.org/10.1021/acsnano.3c06171
- 密歇根州立林少挺教授团队 Adv. Mater.:抗疲劳力致变色水凝胶 - 赋能新型触觉传感器 2024-10-16
- 青科大高传慧教授团队 AFM:一种具有高机械强度、坚韧和抗疲劳性的多功能纳米导电水凝胶 2024-09-24
- 江西理工大学张思钊课题组 IJBM:生物基气凝胶的多功能赋予及其协同优化 2024-09-10
- 北师大(珠海)朱晓夏、贾永光团队 AFM:生物来源的类皮肤状形状记忆纤维用于智能缝合线 2024-09-19
- 卧龙岗大学蒋臻博士/ Geoffrey Spinks教授 AM:兼具抗撕裂能力、类似皮肤低模量、低温驱动的高性能柔性执行器 2024-05-02
- 江南大学陈明清/施冬健课题组 ACS AMI:类皮肤组织应变硬化能力的图案化水凝胶用于应变传感器 2023-10-15
- 吉林大学刘小孔/深圳先进院刘志远 AM:无溶剂超分子离子导电弹性体 - 从“离子纹身”到“皮肤电子” 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