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状低聚物因其独特的化学结构而被人们广泛关注,其中一个典型代表是杯芳烃,被誉为第三代大环主体分子。Zinke于1944年首次发现它们,并于1952年将其命名为“Cyclischen Mehrkernmethylene Phenole Verbindungen”;1955年,Cornforth将其称为“Tetrahydroxycyclotetra-m-Benzylenes”;1956年,Hayes和Hunter则称之为“Cyclic Tetranuclear Novolaks”;Gutsche因其的分子形状像圣杯,在1978年称它们为“杯芳烃(Calixarenes)”。至此“杯芳烃”被广泛使用,其相关研究更是层出不穷,据SCI检索统计,相关论文已发表5000多篇,并在广泛应用于药物递送、吸附分离、传感检测等领域。由此可见,化学分子和我们人类一样,一个好的名字也会带来不错的运气。
将间苯二酚杯[4]芳烃寡聚将会获得更加有趣的化学结构。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就制备得到了采用“头对头四桥连”的二聚间苯二酚杯芳烃(如图1a,化合物1),并被称为“杯球(carcerand)”。而采用“尾对尾四桥连”则会保留间苯二酚杯[4]芳烃上沿的修饰位点,更有利于拓展其功能应用。直到2012年,Haino等人首次制备了这种二聚体分子(如图1a化合物2)并进行了完全表征,他们将这一结构称为“足对足(或沿对沿)二聚间苯二酚杯芳烃”(如图1d化合物5a-e)。随后他们也在2020年合成了系列“足对足三聚间苯二酚杯芳烃”(如图1d化合物6a-c),事实上,三聚体结构的最早则由Kudo在2006提出,并将其称为“杯芳烃类三聚体”,但他们最终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双环梯型低聚物,并将它们命名为“分子水车(Noria,如图1b化合物3)。而Stuart等人重新研究了Kudo的实验,发现他们得到的化合物并不纯,并从中分离出了另一种“足对足三聚间苯二酚杯芳烃”,Stuart等人称为“间苯二酚芳烃三聚物”。
图1花灯烃的化学结构:(a)不同链接方式的多重间苯二酚杯芳烃;(b)分子水车的化学结构与3D示意图;(c)花灯[33]烃的化学结构与3D示意图;(d)花灯[3n]烃(n=5, 7, 9)和花灯[2n]烃(n=4, 6, 8, 10, 12)的结构式与合成路线。
为了探究花灯烃的成凝机制,作者首先对凝胶进行了形貌表征,他们发现该凝胶为纤维交织结构,进一步放大观察发现纤维是由纳米条带经过扭转纠缠而成(图3a)。粉末XRD数据显示该凝胶结构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其XRD数据与计算模拟的花灯烃基氢键有机框架(HOF)的XRD数据十分接近(图3b-d)。基于此,作者给出了花灯烃的成凝机制。即花灯烃的钾盐溶液经过酸熏后,其酚氧负离子质子化为酚羟基,酚羟基之间即可形成氢键,这一作用驱动花灯烃分子组装成为纳米HOF条带,这些条带进一步缠结为交织状纤维结构,从而形成水凝胶。这一HOF成凝机制打破了HOF为晶体颗粒的固有理念,为构筑高效水凝胶体系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基于水凝胶的亲水疏油特性,作者进一步将尝试该水凝胶用于油水分离。他们将不锈钢网浸入到花灯烃的钾盐溶液中,取出后经酸处理即可在不锈钢网上原为生成一层水凝胶薄膜。这层膜的存在极大改善了不锈钢网的亲水疏油性能。如图4所示,将该材料用于油水分离过程中,不仅具有较高的水通量(>6×104 L m?2 h?1)、而且也展示出了优异的分离效率(>99%)和良好的循环往复性能(30次)等。
综上所述,作者赋予“尾对尾式多聚间苯二酚杯芳烃”这类分子一个形象化名称—花灯烃,并改进了花灯[33]烃的制备及分离纯化方法。在此基础上他们发现了花灯[33]烃的自主装凝胶化过程,并提出了HOF凝胶化机制。最终他们将所得材料用于油水分离过程,具有良好的通量、分离效率和耐久性。该研究工作以“Macrocycle Self-Assembly Hydrogel for High-Efficient Oil–Water Separation”为题发表在《Small》上。该项研究由天津科技大学李盛华、赵倩博士等人主导,合作者包括生物源纤维制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程博闻教授、美国西北大学吴煌博士、华北理工大学李光跃教授及天津长芦新材料研究院朱笛等。该论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001194, 21801185, 52173044)与天津市教委(2018KJ109)共同资助。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301934
- 华中师大曹郁教授团队 Polym. Rev. 综述:温敏纤维素水凝胶 - 材料设计前沿 2025-02-21
- 西南大学李楠楠课题组 Nat. Commun.: 发现一种聚合水凝胶 - 帮助有益菌促进植物生长并适应酸性土壤 2025-02-21
- 苏州大学王召教授团队 Nat. Commun.:二维MoS2压电催化剂加速聚合反应与水凝胶重塑 2025-02-20
- 哈工大邵路教授团队 Sci. Adv.:用于超快油水分离的可生物降解静电纺丝超亲水纳米纤维膜 2023-08-31
- 武汉纺大刘延波教授、清华危岩教授与合作者 Fuel综述:开发用于油水分离的纳米纤维气凝胶的最新进展 2023-08-07
- 南京林业大学吕建雄教授团队 CEJ:具有高效集雾、油水分离功能的梯度润湿性Janus木膜的研制研究 2023-07-10
- 大连化物所卿光焱团队《ACS Nano》:突破性“限域自组装”技术打造智能响应纤维素光子细丝 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