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化邓建平教授/赵彪副教授团队《Small》综述:荧光聚合物微纳粒子的制备与应用
2023-03-25  来源:高分子科技


  荧光聚合物微纳粒子在防伪、化学传感、光电子、生物成像、药物递送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近日,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邓建平教授/赵彪副教授团队在《Small》上发表了题为“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 of Fluorescent Polymer Micro- and Nanoparticles”的综述文章。该文章综述了基于有机染料和共轭聚合物的荧光聚合物粒子的最新研究进展。详细介绍了荧光聚合物粒子的合成策略。此外,还介绍了荧光聚合物粒子在防伪、化学传感和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最后,展望了荧光聚合物粒子的挑战与发展机遇。 


荧光聚合物粒子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示意图


  该文章首先概述了将荧光组分(有机染料或共轭聚合物)引入聚合物粒子的方法。在这方面,可以通过物理相互作用将荧光组分包封到聚合物粒子中。荧光组分还可以设计成可聚合单体,通过非均相聚合制备荧光聚合物粒子,这可以为荧光组分提供更高的稳定性,并有助于防止其泄漏,从而实现粒子荧光增强。此外,还可以采用物理或化学聚合后改性策略将荧光组分引入到非荧光聚合物粒子表面,这通常有助于充分利用荧光组分,从而获得更好的光学性能。


  随后,该文章详细介绍了荧光聚合物粒子的制备策略,包括基于单体聚合的策略(乳液聚合、沉淀聚合、分散聚合、悬浮聚合)和基于预制聚合物的策略(纳米沉淀、自组装、聚合后改性),并对这些策略的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荧光聚合物粒子在防伪、化学传感和生物医学方面的典型应用。


  最后,该文章提出了荧光聚合物粒子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发展方向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除了常见的光致变色和光致发光聚合物粒子外,未来可以将更多的具有刺激响应性(如热致变色、水致变色)化合物引入荧光聚合物粒子中,以构筑多功能粒子;2采用聚合诱导自组装和结晶驱动自组装等策略来构筑荧光聚合物粒子,实现粒子形态和结构的多样化;3将手性引入荧光聚合物粒子中,开发在手性相关领域具有应用前景的荧光粒子。


  文章第一作者是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钟海。通讯作者为邓建平教授和赵彪副教授。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smll.202300961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