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张新星教授团队《ACS Nano》: 非共价组装制备具有室温延展性的强韧化可修复材料
2022-08-07 来源:高分子科技
与金属相比,高分子材料可在较低温度(通常100~300 ℃)下加工成型,其加工过程更便捷且能耗、成本显著降低,从而得以广泛应用。尽管如此,高分子加工仍然依赖挤出、注塑等复杂的熔融加工设备,易导致原料和添加剂的降解及能耗增加。长期以来,科学家们致力于进一步降低聚合物材料的加工温度,对避免加工过程中的降解和减少碳排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通过不同分子链运动能力和玻璃化转变温度(Tg)的单体共聚、刺激诱导材料Tg转变以及动态交联等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聚合物的加工温度,但所得材料的力学性能较低,难易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且在制备过程中通常需要有毒溶剂、精细加工设备以及复杂的技术要求(超高压、紫外等)等。因此,如何制备可室温加工、力学强度满足工程化应用需求的聚合物材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近日,四川大学张新星教授团队在前期研究工作(Adv. Mater. 2019, 1900042; ACS Nano 2020, 14, 7055; Nat. Commun 2021, 1291; Small 2022, 18, 2104048)基础上,报道了一种非共价组装策略,用以制备具有室温延展性的强韧化可修复材料(图1)。通过将液态金属(LMPs)与没食子酸在超声作用下共混,可以在液态金属纳米颗粒表面形成刚性的多酚自组装壳层,从而形成软核硬壳的GAs@LMPs纳米微球。由于LMPs独特的机械可变形性和多酚自组装壳层与聚丙烯酸(PAA)聚合物基体间富集的超分子作用,所得复合材料表现出优异的机械强度(35.49 MPa)和韧性(105.88 MJ m-3)。该复合材料可在简单的水刺激作用下表现出硬-软力学性能切换,实现室温下的复杂形状编程与自修复。此外,该材料还可在温和条件下分别回收聚丙烯酸和液态金属,实现重复利用和资源循环,从而为环境友好材料的开发及可持续应用提供新路径。
图1 材料设计示意图
图2 室温加工性表征
图3 机械性能表征
图4 室温自修复与回收加工性能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2c05518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相关新闻
- 天科大司传领/朱礼玉/王冠华/徐婷 AM 封面文章: 木质纤维素/液态金属复合材料的功能化设计及调控策略 2025-03-31
- 苏科大叶常青教授团队连发 AFM/Small: 液态金属-聚合物体系的开发和应用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2025-01-22
- 之江实验室马志军、清华危岩《Adv. Mater.》:具有长期生物相容性的可植入生物电极 - 液态金属柔性纤维织物 2025-01-15
- 河北工大潘明旺教授团队 Small: 通过超分子相互作用将功能小分子原位锚定到聚合物链上,形成稳健且自修复的多功能水性聚氨酯 2025-02-20
- 天工大范杰/张青松、阿肯色大学寿万 CEJ:超分子相互作用实现抗溶胀的多功能柔性可穿戴水凝胶传感器-用于水下运动检测和信息传输 2024-12-30
- 四川大学王玉忠院士团队 Angew:集催化氧化和产物原位分离为一体的环氧树脂回收方法 2024-04-29
- 北航岳永海教授、郭林教授团队 Chem. Soc. Rev.: 超硬共价键材料的自愈合行为 202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