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以糖控糖”高分子囊泡新进展
2019-07-1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是皮下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但存在频繁注射、胰岛素抵抗、低血糖、血糖失控等问题,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亟需不打胰岛素、不吃降糖药糖尿病新疗法。

  2017年,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以糖控糖”新概念。该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基于糖聚合物及糖结合蛋白的可“呼吸”糖的囊泡(也称为纳米“糖海绵”),它能在血糖浓度升高时自动“吸入”葡萄糖并存储起来,而在血糖浓度降低时自动“呼出”葡萄糖,从而维持血糖稳定,即“以糖控糖”(J. Am. Chem. Soc. 2017, 139, 7640-7647; C & EN 2017, 95, 9)。

  最近,他们又构建了第二代“以糖控糖”囊泡(如图1)。该囊泡是通过苯硼酸糖聚合物PEO-b-P(CMA-stat-AAPBA-stat-AGA)自组装形成的。其中,苯硼酸嵌段AAPBA与葡萄糖及含糖嵌段AGA的动态结合作用赋予了囊泡的吸糖、释糖特性;含糖嵌段AGA还可以增强囊泡的生物相容性;光交联嵌段CMA可延长囊泡的体内循环时间。该囊泡像人工肝脏一样,可实现葡萄糖的动态置换:当外界葡萄糖浓度升高时,囊泡吸入葡萄糖,并将其存储在囊泡中(表现为溶胀);当外界葡萄糖浓度降低时,囊泡释放葡萄糖(表现为收缩)。

图1. 第二代“以糖控糖”囊泡的设计思想及其血糖调控性能

  体外实验表明,该囊泡调控葡萄糖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粒径变化,其摄取和释放葡萄糖的临界浓度约为100 mg / dL,这与正常人血糖水平(70~110 mg / dL)相符合(图2)。

  体内实验表明,该囊泡对2型糖尿病小鼠具有良好的长效血糖调控作用,注射一次可维持正常血糖水平30 h,并在70 h内仍有疗效,且具备较低的生物毒性(图3)。

图2. “以糖控糖”囊泡的血糖调控行为

图3. “以糖控糖”囊泡的体内降糖实验及组织切片分析结果

  与第一代“以糖控糖”囊泡相比,第二代囊泡不需要糖结合蛋白的辅助,生物相容性得到提升,制备过程也大为简化。

  这一成果以“Controlling blood sugar levels with a glycopolymersome(以糖控糖)”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权威期刊《Materials Horizons》(Mater. Horiz. 2019, DOI: 10.1039/C9MH00625G; IF 14.356)上。同济大学博士生萧雨芬和硕士生胡宇是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杜建忠教授为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MH/C9MH00625G#!divAbstract

  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主页:https://jzdu.tongji.edu.cn/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