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严重威慑人们的生命健康,药物治疗是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癌症治疗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少癌症患者却因难以承受药物毒副作用,不得不中途停止治疗,极大降低了治疗效果。同时,许多候选药由于在临床试验过程中被发现毒副作用过大而无法上市。肿瘤靶向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在提高药物器官/组织选择性,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指数,增加候选药物成药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陈学思研究员课题组在《高分子学报》2019年第6期“生物医用高分子”专辑的专论中围绕以聚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为载体的肿瘤靶向纳米药物输送系统,对近年来相关领域的一些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
针对顺铂所存在的肾毒性强、毒副作用大的问题,通过使用聚谷氨酸接枝聚乙二醇单甲醚络合顺铂制备纳米药物,通过EPR效应被动靶向到肿瘤组织,而且降低了单纯顺铂小分子药物在肾脏内最高浓度和清除速度,从而降低了顺铂的肾毒性,提高了治疗指数。
-
针对纳米药物难以组织渗透对肿瘤中心区细胞杀伤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以血管阻断剂与纳米药物联用的“边缘与中心”协同治疗思路;
-
针对肿瘤存在异质性而导致“主动靶向”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血管阻断剂选择性触发的肿瘤部位出血-凝血级联反应,放大肿瘤部位靶向信号的肿瘤靶向药物递送新策略——“凝血靶向”;
-
针对纳米药物肿瘤组织靶向输送效率较低和在肿瘤内渗透性较差的瓶颈问题,指出了利用纳米血管阻断剂的瘤内低渗透性使其主要分布于肿瘤血管周围并长时间驻留,从而可以显著提高血管阻断剂与肿瘤血管靶向作用效果和抑瘤效率;
-
针对实体肿瘤的乏氧程度太低而不足以充分激活乏氧激活前药的问题,提出了联合使用血管阻断剂纳米药物与乏氧激活前药治疗实体肿瘤,通过血管阻断剂纳米药物选择性提高肿瘤乏氧水平,从而更加有效地在肿瘤内选择性激活乏氧敏感前药,大幅度增强了肿瘤治疗效果。
总之,针对纳米药物输送系统不能将药物高效输送到肿瘤细胞内部,因而要求在载体材料结构设计、肿瘤治疗靶向理论和技术上提出新的研究思想,取得新突破。
论文链接:http://www.gfzxb.org/fileGFZXB/journal/article/gfzxb/newcreate/gfzxb20190036chenxuesi.pdf
- 东华大学沈明武研究员/史向阳教授团队:铜掺杂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共递送蛋白/药物调控肿瘤双重代谢实现级联的化学动力学/免疫治疗 2025-02-08
- 上科大郑宜君教授课题组 Nat. Commun.: 构建具有可见光响应的时空动态粘弹性水凝胶用于探究癌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 2025-02-07
- 澳门大学王瑞兵团队 JACS: 乏氧诱导的超分子自由基实现胞内聚合介导的肿瘤精准治疗 2025-01-15
- 四川大学杨佼佼/熊燕/李继遥 Acta Biomater.: 用于减轻化脓性关节炎影像学和病理学损伤的原位双靶向药物递送系统 2025-02-15
- 东华大学史向阳教授团队 Nano Today:基于含磷树状大分子的药物递送系统协同增强自噬、抗炎和抗氧化治疗阿尔茨海默症 2025-02-11
- 浙江大学王立教授/俞豪杰教授团队 Mater. Horiz.:用于磁共振成像的氮氧自由基造影剂的研究进展 2025-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