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塑料垃圾。新华社记者马平摄
为解决日益严峻的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中国科学家最近研制出一种可在海水中降解的聚酯复合材料,有望在诸多领域替代现有难以降解的通用塑料。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格侠介绍,其团队研制出的这种结合了水溶性与降解性的材料具有一定的环境耐受性,废弃后能在数天到数百天内在海水中降解消失,最终分解为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小分子。
王格侠说,长期以来人们聚焦于陆地上的白色污染及其治理。直至近年,大量塑料污染致使海洋生物遇害的现象被频繁报道才引起广泛关注。
据保守估计,人类每年向海洋投放的塑料垃圾为480万吨到1270万吨,占海洋固体污染物总量的60%至80%。目前,人类活动和洋流导致这些塑料垃圾集中分布于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及印度洋中部。
世界经济论坛也发出警告,2050年全球海洋塑料总重量将超过鱼类的总重量。
专家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类型的塑料都已经在海洋中找到。这些塑料微粒或者漂浮在海水中,或者沉入海底,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会分解,对整个海洋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塑料在使用后被直接丢弃或从陆地经过河流、风吹进入海洋,在海水中受到光、海水风化,以及洋流和生物群的作用,导致塑料最终形成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
一些海洋生物,如信天翁、海龟等,误食塑料袋会产生一系列的胃肠问题,以至于无法再进食,最终被饿死。最令人震惊的一项科学数据显示:有90%的海鸟是因为误食了塑料袋而死于非命。
王格侠指出,尽管海洋中塑料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但目前人们对于这些塑料污染仍然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海洋特殊水域环境使得人们不能像在陆地上一样对这样大量分散的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和处理。最根本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材料废弃进入海水后能自行降解消失。
据介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降解塑料和工程塑料研究组是中国率先开展生物可降解塑料研究的单位。生物降解塑料大都是含酯键的高分子材料,分子链相对脆弱,因而可以被自然界许多微生物分解、消化,最终形成二氧化碳和水。
目前,该团队的生物降解塑料生产及应用技术已经向4家中国企业完成了技术授权,其中3家已经顺利投产,总产能达到每年7.5万吨,占全球总量的一半。
在认识到海洋塑料污染的严重性后,科研人员希望研发出在海水中可降解的材料。然而他们发现,在陆地上能够快速降解的生物降解材料在海水中却难以降解,甚至长时间都不降解,不能用来解决海洋中的塑料污染问题。
海鸟正受到塑料污染的威胁。新华社记者殷博古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经过仔细研究,王格侠找到了答案。“聚酯材料堆肥过程是微生物作用下的酶促水解反应;而海水温度低、特异性微生物种类少、数量少,很难具备生物降解的条件,因而大多数聚酯材料在海水中降解周期非常缓慢,甚至难以降解。”
王格侠介绍道,海水中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差异巨大,想要材料在可控的周期内能够完全降解,单纯依靠生物降解过程是走不通的。我们面临的难题是:既要解决现有材料海水中难降解、不降解的问题,还要根据不同应用需求,使材料满足一定的使用性能和环境适应性。
经过多次反复实验,王格侠和团队成员成功走出了这个困境。他们从分子设计和两相合成出发,通过聚合物合成改性和共混改性两种方式,向生物降解聚酯体系中引入非酶水解的基团,实现了材料在海水中整体可控降解。
“现在我们研发出的海水可降解材料可以在数分钟到几百天内不同周期实现崩解或降解,它的降解周期和降解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应用需求进行调控,未来我们希望这种材料的降解模式能够智能化。”王格侠表示。
在近期于深圳举行的旨在提升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上,这一技术位列30个优胜项目之一。
中国已将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到前所有未有的层面,在解决本国生态问题的同时也为解决全球环境污染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 长春应化所陈学思院士、庞烜研究员/吉大白福全教授 JACS:氢键功能化咪唑类催化剂实现环氧化物和环状酸酐开环共聚合成高分子量聚酯 2025-03-31
- 长春应化所陈学思院士团队庞烜/胡晨阳 JACS:首个基于丙烯酸酯构建的具有广泛可调功能侧基-温和条件化学循环的新一代聚酯材料平台 2025-03-08
- 浙理工吕汪洋/张洪杰 Angew:废旧PET基可循环聚酯 2025-02-14
- 清华大学杨睿教授团队 JCP:高效准确预测PBAT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使用寿命 2025-03-19
- 华东师大张利东教授、周立旻教授团队 Carbohyd. Polym.:微生物矿化技术-打造生物可降解的超疏油海藻酸盐水凝胶中空管 2025-03-10
- 华南理工大学李擘团队 Small:一种基于根冠结构的全植物基阻隔材料 2025-03-07
- 海大黄玮/张明鑫 Adv. Mater.:纳米喷剂增强的水簇蒸发加速海水淡化 202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