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专家,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中心主任。年仅34岁的她,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在新兴的再生医学领域,勇立潮头,引领创新。在美国布朗大学、哈佛大学求学、工作后,王琳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回国,开创性地从蚕丝中提取丝胶,用于受损神经的修复治疗,沿着蚕丝丝胶这条“新的丝绸之路”报国为民。
包括脑卒中,包括心梗,然后还有外周神经损伤,这都是目前临床医学上很难解决的问题,希望通过再生医学的技术,解决以前没有解决的医学难题。
学成归来 报效祖国
缓解病患伤痛,解决再生医学难题,这是出生在医学世家的王琳一直以来的梦想。王琳出生在武汉,初中时代曾随到德国攻读医学博士的父亲出国念书。父亲学成后,放弃了国外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报效,这对王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2005年,王琳赴美国布朗大学攻读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并先后担任哈佛大学研究员和密歇根大学访问学者,在“骨骼肌的再生修复”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2011年,得知国家启动“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急需再生医学人才时,王琳立刻决定回国。
“漂泊的人总要回家,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来”,王琳曾在朋友圈这样引用。回国后,王琳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创建起我国华中地区第一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第一个课题就是寻找修复神经的组织材料。
创新工作 变废为宝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在蚕丝中曾经被当做废料处理掉的丝胶,其实可以作为生物医药材料的原料,用于创伤和损伤修复。
比如说烧伤,交通伤导致的严重的损伤,神经的截断,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都可以把丝胶的应用慢慢拓展到这些疾病的修复和治疗。
以往,国内外对丝胶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努力追求原始创新,就是要从无到有,敢为天下先。在这一过程中,王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就拿丝胶提取来说,既要保持结构完整,又要保证它的生物活性,就让团队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不同的温度、试剂、蚕茧类型,实验的变量很多,一个条件变了,就需要上百次的重新实验,但是大家并没有被挫折打倒,一次次重来,优化条件。经过近3年的研究,终于成功提取了结构完整的纯丝胶蛋白,发现了它的天然荧光等属性,以及基于此的医学应用,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美国召开的国际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TERMIS)学会年会上,被评价为“近年来在蚕丝研究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研究”。眼下,王琳团队已经成功制出丝胶神经导管,并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可以用于修复外周神经损伤。
它能够解决一个非常重要的临床上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临床上针对外周神经损伤的修复,一般外科医生是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就是自体神经移植,从人体上截取一段不那么重要的神经,移植到外周神经缺损的地方,但是人体的神经其实是没有多余的。
但如果用丝胶制成“神经导管”,这个难题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丝胶神经导管可以将两个断点连接起来,让神经在导管内部重新开始生长。当神经再生完成的时候,导管本身也已经基本被人体所吸收,不必再经过手术取出。这种全新的神经修复策略,为伤员提供了减少“开刀”次数的可能性。
对于在老人当中高发的脑卒中,另一种丝胶制品也提供了有吸引力的治疗方案。脑卒中患者必须在45-60分钟内得到救治,否则,由于脑神经损毁过于严重,患者即使活下来,生存质量也会大幅降低。
为此,王琳的团队设计了在小鼠身上模拟脑卒中的实验,用鱼线暂时阻塞小鼠的脑部血管,大约15分钟之后再解开,以模拟脑卒中对脑神经的损害。而后,小鼠脑部就会被植入丝胶神经支架,以挽救濒临死亡的脑神经元,阻止其功能的丧失。
王琳说,对小鼠的“治疗”结果表明,以这种方式来修复受损神经是可行的。神经支架的降解产物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避免了大量神经元的死亡。
在王琳看来,丝胶的独特性质,使它有可能被开发成一种多功能的生物材料。甚至,丝胶可以制成某些药物或者细胞的载体再植入人体。只要让丝胶容器的降解速率与人体的组织修复速度相匹配,就可以发挥出类似“缓释胶囊”的效果。
王琳告诉我们,取得这些成果,一方面靠团队的持续创新,一方面也离不开人才政策的支持。几年下来,王琳已经发展了一个近30人的研究团队,带了本、硕、博士研究生共23人。截至目前,整个团队在再生医学领域内的核心刊物已发表高水平文章42篇。其中,王琳以通讯作者或者第一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3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创新,是王琳对她的青年团队最大的要求。
“宁做板凳十年冷,不写文章一句空。”在王琳看来,研究并不是为了急于发表文章应付考核,而是要做出真正对病人有用的结果。应该沉下心来做不浮躁的科研,做扎实的科研。集中精力做一些原始创新的工作,有影响力的工作,对国计民生有用的工作,解决现在医学上难解决的一些问题,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研究的意义所在。未来,她还将带领团队,做出高科技附加值的丝胶组织工程产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 南理工傅佳骏教授课题组 Adv. Mater.:高致动能量密度、超强韧、可修复形状记忆聚合物材料 2024-04-27
- 华科大杨光教授团队《Bioact. Mater.》:一种基于丝蛋白(丝胶蛋白和丝蛋白)的双交联水凝胶 2023-05-21
- 北京科技大学陶璐琪副教授和重庆大学王平教授课题组《Carbohyd. Polym.》:兼顾力电性能的自修复水凝胶 2022-07-20
- 华南理工曹晓东教授、高会场副教授团队 AFM:工程化双重电活性人工神经导管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介导周围神经再生 2024-03-11
- 苏大李刚教授/王晓沁教授/塔夫茨大学David Kaplan院士团队Acta Biomater.: 蚕丝/镁丝复合编织神经导管 2022-03-24
- 东华大学洪枫教授团队在细菌纳米纤维素医用复合材料上的新进展:NGF@CSNPs/OBC复合管用于大鼠坐骨神经再生 2021-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