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大唐本忠教授:设计合成了高效的比例计量型Hg2+探针
2017-02-27 来源:x-mol
能量转移在人工光合作用、太阳能电池、化学检测、生物成像及生物大分子构象变化监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提高能量转移效率(energy transfer efficiency, ETE)有利于光能的高效转化和利用。近日,香港科技大学的唐本忠团队以AIEgens为能量供体,发展了一种新型的暗态跨键能量转移机制,并基于该机制设计合成了高效的比例计量型Hg2+探针。
聚集诱导发光(AIE)是唐本忠团队在2001年首次提出的概念。由于AIE分子(AIEgens)独特的聚集态高效发光特性,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现已有数十个国家的上百个课题组开展有关AIE的研究,在发展新AIE分子,AIE机理,AIE材料在光电器件、生物探针与成像、化学传感、智能材料应用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AIE已经成为发光材料和光物理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并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汤森路透联合发布的《2015研究前沿》报告列为化学领域的10大研究前沿的第二位。此外, 2016年Nature的News Feature专栏以“The nanolight revolution is coming”(纳米光革命正在来临)为题重点介绍了AIE材料,并评价AIE材料的发现为当前常用的量子点与发光聚合物点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是新一代的纳米发光材料。
AIEgens在溶解状态下量子产率很低,作为能量供体可以有效降低荧光泄漏,从而降低背景荧光,提高信噪比。香港科技大学团队选取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AIE骨架,四苯基乙烯(tetraphenylethene, TPE),为体系的能量供体。由于TPE在溶液中非辐射跃迁速率较快(约1011-1012s-1),会与能量转移过程竞争而降低能量转移效率。传统的荧光能量转移(FRET)机制需要满足供体发射光谱和受体吸收光谱有较好的重叠,限制了供体与受体选择的多样性。跨键能量转移(TBET)机制对光谱重叠度要求较低,且能量转移速率可达1015s-1级别。因此,唐本忠团队采用TBET,以罗丹明衍生物为能量受体,发展了新型的暗态跨键能量转移(DTBET)机制。光物理实验表明,发展的DTBET体系中,斯托克斯位移可达280 nm,ETE可达99%,且即使在ETE为69%的情况下几乎观察不到供体荧光的泄漏。团队还结合理论计算,研究了DTBET体系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发现能量供体偶极矩方向与连接体(linker)轴线之间的夹角越小,ETE效率越高。
在此基础上,团队还利用AIEgens在聚集状态下高效发光的性质,设计合成了高性能的比例计量型Hg2+探针。探针自身在含水溶剂中溶解度较低,导致聚集而发射较强的蓝绿色荧光。与Hg2+发生反应后,生成罗丹明发光团,同时在含水溶剂中溶解度提高,发生DTBET过程,进而发射出强烈的橙红色荧光。探针对Hg2+表现出专一的选择性,荧光强度比值增强达6000倍以上,检测限低至0.3 ppb,明显低于美国环境保护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汞含量标准(2 ppb)。此外,细胞成像实验结果表明,DTBET探针可用于检测活的HeLa细胞中Hg2+。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DTBET机制,为设计基于AIE的高性能比例计量型荧光探针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有利于推动AIEgens在人工光合作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Chemical Science》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陈韵聪和张卫杰。
论文链接: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7/SC/C6SC04206F#!divAbstract
科研思路分析
Q:这项研究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A:如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兴趣是研究开发新的AIE分子,AIE机理和AIE材料新的应用。利用AIE分子的特殊性质,结合能量转移机制,发展高效的比例计量荧光探针,用于不同物质化学定量检测和生物成像。
Q: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在哪里?
A:本项研究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提高能量转移效率,使受激发后AIE分子的能量在发生快速的非辐射跃迁回到基态之前将能量有效地转移至受体分子。能量转移机制的选择,分子结构的设计等都会影响到能量转移的效率。我们通过合理的设计分子的连接方式结合理论计算,发现了该体系中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Q:本项研究成果最有可能的重要应用有哪些?哪些领域的企业或研究机构最有可能从本项成果中获得帮助?
A: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DTBET机制,不仅可用于Hg2+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定量检测,还对基于该机制设计其他物质的荧光探针有指导意义。在化学检测,生物成像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由于该机制能实现高效率的能量转移,克服传统的ACQ现象,在人工光合作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也有潜在应用价值。
聚集诱导发光(AIE)是唐本忠团队在2001年首次提出的概念。由于AIE分子(AIEgens)独特的聚集态高效发光特性,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现已有数十个国家的上百个课题组开展有关AIE的研究,在发展新AIE分子,AIE机理,AIE材料在光电器件、生物探针与成像、化学传感、智能材料应用等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AIE已经成为发光材料和光物理等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并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汤森路透联合发布的《2015研究前沿》报告列为化学领域的10大研究前沿的第二位。此外, 2016年Nature的News Feature专栏以“The nanolight revolution is coming”(纳米光革命正在来临)为题重点介绍了AIE材料,并评价AIE材料的发现为当前常用的量子点与发光聚合物点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是新一代的纳米发光材料。
AIEgens在溶解状态下量子产率很低,作为能量供体可以有效降低荧光泄漏,从而降低背景荧光,提高信噪比。香港科技大学团队选取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AIE骨架,四苯基乙烯(tetraphenylethene, TPE),为体系的能量供体。由于TPE在溶液中非辐射跃迁速率较快(约1011-1012s-1),会与能量转移过程竞争而降低能量转移效率。传统的荧光能量转移(FRET)机制需要满足供体发射光谱和受体吸收光谱有较好的重叠,限制了供体与受体选择的多样性。跨键能量转移(TBET)机制对光谱重叠度要求较低,且能量转移速率可达1015s-1级别。因此,唐本忠团队采用TBET,以罗丹明衍生物为能量受体,发展了新型的暗态跨键能量转移(DTBET)机制。光物理实验表明,发展的DTBET体系中,斯托克斯位移可达280 nm,ETE可达99%,且即使在ETE为69%的情况下几乎观察不到供体荧光的泄漏。团队还结合理论计算,研究了DTBET体系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发现能量供体偶极矩方向与连接体(linker)轴线之间的夹角越小,ETE效率越高。
在此基础上,团队还利用AIEgens在聚集状态下高效发光的性质,设计合成了高性能的比例计量型Hg2+探针。探针自身在含水溶剂中溶解度较低,导致聚集而发射较强的蓝绿色荧光。与Hg2+发生反应后,生成罗丹明发光团,同时在含水溶剂中溶解度提高,发生DTBET过程,进而发射出强烈的橙红色荧光。探针对Hg2+表现出专一的选择性,荧光强度比值增强达6000倍以上,检测限低至0.3 ppb,明显低于美国环境保护组织规定的饮用水汞含量标准(2 ppb)。此外,细胞成像实验结果表明,DTBET探针可用于检测活的HeLa细胞中Hg2+。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DTBET机制,为设计基于AIE的高性能比例计量型荧光探针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也有利于推动AIEgens在人工光合作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Chemical Science》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陈韵聪和张卫杰。
论文链接:http://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7/SC/C6SC04206F#!divAbstract
科研思路分析
Q:这项研究的最初目的是什么?
A:如上所述,我们的研究兴趣是研究开发新的AIE分子,AIE机理和AIE材料新的应用。利用AIE分子的特殊性质,结合能量转移机制,发展高效的比例计量荧光探针,用于不同物质化学定量检测和生物成像。
Q: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在哪里?
A:本项研究中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提高能量转移效率,使受激发后AIE分子的能量在发生快速的非辐射跃迁回到基态之前将能量有效地转移至受体分子。能量转移机制的选择,分子结构的设计等都会影响到能量转移的效率。我们通过合理的设计分子的连接方式结合理论计算,发现了该体系中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Q:本项研究成果最有可能的重要应用有哪些?哪些领域的企业或研究机构最有可能从本项成果中获得帮助?
A: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DTBET机制,不仅可用于Hg2+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定量检测,还对基于该机制设计其他物质的荧光探针有指导意义。在化学检测,生物成像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同时,由于该机制能实现高效率的能量转移,克服传统的ACQ现象,在人工光合作用、太阳能电池等领域也有潜在应用价值。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相关新闻
- 港中深唐本忠院士/北理工黎朝 AM:基于AIE活性纳米复合水凝胶的可穿戴交互式信息-传感材料 2024-03-23
- 温州医科大学沈贤/南开大学齐迹 AFM:纳米催化剂协同放大增强AIEgen的光诊疗性能用于癌症免疫治疗 2024-02-22
- 苏州大学何学文教授团队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团队ACS Nano:可用于靶向识别、成像示踪和高效消除胞内细菌感染的聚集诱导发光-噬菌体-DNA纳米生物偶联物 2024-01-20
- 中山大学顾林课题组 CEJ:在无需外加AIEgens的情况下,利用商业化聚酰胺固化剂的簇发光性质实现环氧涂层自主损伤检测 2024-09-26
- 港科大唐本忠/浙大张浩可 Nat. Commun.:含杂环AIEgens邻近效应的调控 2023-07-21
- 北化潘凯研究员、顾星桂教授团队合作《Small》:具有白光发射和多重刺激响应的 Janus- AIE 纳米纤维 2022-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