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微流控技术胶原自组装组织工程材料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5-08-24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秦建华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1807组)利用微流控技术建立了一种新型 “微流控气动模板法”,用于可控实现具有复杂形貌特点的胶原模块制备与释放,并利用细胞-细胞,细胞-胶原基质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了包含有多细胞类型的微组织形成与功能自组装,相关结果作为Frontispiece发表在Small杂志(DOI: 10.1002/smll.201500556),并被Materials View China 进行亮点报道。
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的三大要素之一,其中生物相容性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备受关注。随着生物材料领域的快速发展,研究者可以根据可塑性支架材料特性和细胞类型,制备出形态各异的“细胞-支架”模块,并将其作为基本单元用于复杂组织构建和组织工程应用。胶原是一种天然的细胞外基质成分,也是组织工程应用的理想支架材料。但是,由于胶原机械强度差、易于破碎等特点,通常难以实现胶原模块的形成与操控,也大大限制了其在体外组织形成和细胞-支架模块组装等方面的研究。
该团队巧妙地设计了一种具有可控夹膜结构的微流控芯片,通过正负气压的转变来控制微模具内夹膜的形变特征,这种方式不仅可实现高黏度胶原溶液的完整灌注,还可实现固化胶原模块的主动释放,从而可控完成对大小尺寸、形态各异的“胶原模块”的灵活操控。此外,利用微尺度流体特性,这种方法还可对胶原模块内的不同种类细胞进行可控性空间排布。该工作进一步研究了细胞-细胞/细胞-基质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胶原模块形变现象,发现胶原内细胞密度和细胞类型均可对模块形变产生影响。利用这一特性,研究者通过调节胶原模块内细胞种类及密度分布,实现了主要由细胞作用力所介导的“血管样”组织自组装。这一研究工作为组织工程、细胞自组装和器官芯片等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在组织损伤修复、再生医学和发育生物学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潜力。
支架材料是组织工程的三大要素之一,其中生物相容性材料的设计与制备备受关注。随着生物材料领域的快速发展,研究者可以根据可塑性支架材料特性和细胞类型,制备出形态各异的“细胞-支架”模块,并将其作为基本单元用于复杂组织构建和组织工程应用。胶原是一种天然的细胞外基质成分,也是组织工程应用的理想支架材料。但是,由于胶原机械强度差、易于破碎等特点,通常难以实现胶原模块的形成与操控,也大大限制了其在体外组织形成和细胞-支架模块组装等方面的研究。
该团队巧妙地设计了一种具有可控夹膜结构的微流控芯片,通过正负气压的转变来控制微模具内夹膜的形变特征,这种方式不仅可实现高黏度胶原溶液的完整灌注,还可实现固化胶原模块的主动释放,从而可控完成对大小尺寸、形态各异的“胶原模块”的灵活操控。此外,利用微尺度流体特性,这种方法还可对胶原模块内的不同种类细胞进行可控性空间排布。该工作进一步研究了细胞-细胞/细胞-基质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胶原模块形变现象,发现胶原内细胞密度和细胞类型均可对模块形变产生影响。利用这一特性,研究者通过调节胶原模块内细胞种类及密度分布,实现了主要由细胞作用力所介导的“血管样”组织自组装。这一研究工作为组织工程、细胞自组装和器官芯片等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在组织损伤修复、再生医学和发育生物学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潜力。
上述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项目的支持。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相关新闻
- 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俞文正课题组CEJ:不同地表水中生物大分子聚合物和高分子量腐殖质对纳滤膜污染的影响 2022-08-31
- 吉林大学化学学院生物高分子材料院士团队招聘博士后及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启事 2021-11-26
- 塔夫茨大学David L Kaplan教授、李春梅博士和吴俊奇研究员等《AM》综述: 纤维类生物高分子加工-可持续发展之路 2021-10-21
- 厦门大学侯旭教授团队 Adv. Mater.:具有外部诱导内部微尺度流动的仿生液体囊袋 2025-01-13
- 中国计量大学卫国英/吉翠萍 Adv. Sci.:在微流控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高效自修复性能的防腐蚀涂层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12-31
- 中南大学蒋炳炎、吴旺青教授 CEJ:突破微流控芯片模内键合技术 2024-12-19
- 吉林大学杜志阳、张婷团队 CEJ: 溶剂交换策略诱导多组分肽自组装 202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