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改进“三评”把科研时间还给科学家
2015-02-06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科学研究 三评
    2013年9月,科技部、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农业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北京市等12家单位,开始出“重拳”,改进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工作(以下简称“三评”),进行精简、合并、下放和取消。

    根据“三评”工作领导小组对外公布的数据,一年多来,“三评”评审项目做了精简,这12家单位共梳理取消各类评审项目37项,合并后减少41项,下放20项,总体精简了近三成。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原有30个项目类型的基础上优化整合,形成3个项目系列、18个项目类型的资助格局;教育部将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下放省级部门;科技部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下放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中宣部将文化名家和“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项目合并;北京市重点取消了各部门自行设置的评审事项等。

    不仅数量减少,评审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简化。“三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要通过开展中央地方联合评审、压缩评审时间、减少会议评审、建立评审信息互认共享机制等,进一步简化评审环节,减轻科研人员的评审压力。

    评审活动频繁和评审环节过多,这些曾被科研人员称之为“噩梦”。中国农科院有关负责人曾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2012年该院各个研究所科研人员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平均比例为51%,其余时间主要用来争取项目资金、参加各类会议、项目中期检查、项目总结验收等事宜。

    其结果是,重复、低效的“伪创新”多了。2012年的数据显示:国际上,科研、转化和商业化生产的比例通常为1∶10∶100,而我国则为1∶0.7∶100。

    如今,科技部等12家单位要求“压缩评审时间”,响应“无评审月”倡议,确定将“三评”工作相对集中在每年4~5月和9~10月两个时间段。这意味着,在其他时间段,科研人员基本不会受到“评审”的干扰。

    在减少会议评审上,中组部将“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由过去的两级评审简化为一级评审;科技部牵头的973计划第三轮综合咨询环节取消项目答辩,会期由过去5天缩短为2.5天;中科院则着眼于各项评审工作的相互衔接,加强结果互用,将院重点实验室评估与研究所诊断评估衔接,减少科研人员负担;教育部建立健全联合工作机制,对相关相近领域的工作事项,共享工作信息,减少高校重复劳动和基层工作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这12家单位还探索解决了交叉申报和重复立项,以及科技项目分类评价机制的问题,适度减少会议评审。其中,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之间实行全面限项检索,避免重复资助。中宣部与教育部等部门则商定,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负责人,同期不得申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并对相关基金进行联合查重。

    记者了解到,过去一年,科技部对各计划和专项间任务作进一步统筹,对申报项目进行查重,其中有131项因课题负责人超项等原因未予受理,占申报总数的13.7%,高技术领域项目占20%。

    对于社会上十分关注的“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中组部提出,将逐步实行网络评审和匿名通讯评审。中宣部还提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由过去的会议评审改为通讯评审等。

    这样的调整,对这些部门来说不失为一种“放权”。

    据记者了解,一个科教领域的“负面清单”正在起草。目前,这12家中已经有单位借鉴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做法,探索实行“三评”项目的目录清单制度和目录清单制度的动态调整,进一步强化目录清单制度的约束力。

    “三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政府部门集管、办、评三重职能于一身的评估模式,既不利于人才培养开发,也不利于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

    这位负责人说,“三评”工作还将着力解决科技计划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的“碎片化”问题,搭建公开统一的管理平台。“跨部门项目整合是今年中央深改小组高度关注的一项工作,也是第二次‘三评’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的一个攻坚克难的重点。”他说。

    2015年1月8日,《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对外发布,我国科研经费究竟怎么分配,谁来分配等问题见于文件之中。其中向外界传递的一个重要信号是,中央将对各个层面的科技计划,以及分管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的权力进行整合。

    具体而言,政府将建立由科技部牵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参加的科技计划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在2015~2016年,把各计划整合为5个类别,基本建成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建成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并向社会开放。2017年开始,按照新的5类计划和管理体系运行。

    “三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整个“三评”工作将与此结合,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各类评审活动多、时间分散等问题。

版权与免责声明:本网页的内容由中国聚合物网收集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整理获得。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未经本网同意不得全文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