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仪器仪表 >> 行业动态 >> 正文
聚焦国内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使用情况
2014-12-22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点击
关键词:科研仪器  闲置  高校
  怎样解决高校大型仪器闲置问题

  在许晶看来,美国高校在高效使用和科学管理大型仪器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就是其中典范。

  许晶将原因总结为五点,一是美国政府部门制定了具有导向性的政策法规,减少资金滥用,促进开放共享,同时给予高校资金等物质支持;二是美国高校在大型仪器使用和管理中,得到了企业等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合作,企业和高校保持信息的流畅与沟通,为大型仪器研发、功能开发和使用提供基础;三是美国高校根据客观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式,实现科学化管理;四是美国重视大型仪器使用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拥有数量、素质都合理的人才队伍;五是美国高校利用网络技术手段,方便用户查找、使用,为大型仪器共享提供了技术基础。

  许晶建议说,我国高校要科学管理大型仪器,首先应树立并实现全员管理理念,即管理人员负责对仪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进行计划、管控和调节,科学地安排仪器使用;操作人员通过研习操作方法,开发拓展仪器功能,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后勤人员需要按照仪器状况和使用频率,定期检查仪器运行环境和主动排查仪器故障,分析总结原因,减少仪器故障等事件发生;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后勤人员在工作中,有效沟通协调、互相配合。

  “而要实现全员管理,就要探索建立以人为管理对象的制度体系,以及以物为管理对象的制度体系。”许晶介绍说,以人为管理对象的制度体系包括各项奖惩制度和培训制度等。在现有基础上,高校应该结合大型仪器的使用情况建立适度的激励制度,保证实验室队伍的稳定与高水平。以大型仪器为管理对象的制度包括购置论证、共享管理、日常管理和检修制度等。在经费预算中将设备购置、使用和维护结合起来,建立长效机制,缓解日益增加的运行、维护和维修压力。

  “同时要加强过程管理,减少资源浪费。”许晶建议高校购置大型仪器前要进行长期合理规划。首先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专业建设的要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对大型仪器的需求进行梳理,统一规划大型仪器购置的内容。其次依据学校的规划方案,设备主管部门结合绩效评价结果,对全校存量大型仪器进行分类统计,将购置计划中提出的同一类型仪器进行协调和归并,既要保证教学和科研的顺利进行,又要有效避免重复购置,保证资金有效利用。

  彭刚也建议高校在购买大型仪器时,要以实验教学实际需求为依据,改变下属学院“只管买,不管用”的现状,逐步建立以学校投入为主、学院投入为辅的校院二级经费投入机制。严格执行实验室项目建设制度,坚持立项论证、统筹规划、专家评议、严格验收和效益评价。表彰投资效益显著的学院,并在新申报的建设项目中优先考虑;限期整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学院,并减少其下一年的经费额度。做好“从严立项、过程监控、追踪问效、确保质量”的投资效益管理保障。

  为充分发挥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和效益,彭刚建议高校要以网络技术发展为契机,建设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共享平台实行“有偿服务,科学定价,统一收费,合理分配”的管理运行机制,鼓励各单位在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对外服务,在实现学校内部各个学院间共享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同时,逐渐依托校园网络实现同省份、同城市不同高校间的设备共享共用。

  彭刚具体建议说,共享平台依托校园网,将所能够共享的各种设备信息公布到网上,包括仪器设备的技术参数、使用信息、设备分布、主要功能等,从而利用现有网络技术和实验教学管理优势,建立一套符合高校实验教学运行模式的“课时制”共享平台,把全天开放时间以一堂教学课程的45分钟为一个基本时间段,划分成若干时间段进行全天候的开放共享,申请人员根据需要在可选择的时间段内进行申请,先到先用。

  “共享平台也需要一系列制度保障。”许晶认为,大型仪器共享共用的管理模式是在满足学校教学科研需求的前提下,进行专家论证、集中采购、进入共享管理体系、公开仪器信息、接受使用预约、实行有偿使用,最后进行科学评价。而这需要以下制度予以保障:首先完善共享平台日常管理制度,制定大型仪器专人管理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建立档案管理;其次是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对使用和管理人员任务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进行全面化考核;再其次是建设共享与共用制度,实行有偿使用制度,推进财务报告制度。

  “最后就是要强化队伍建设,提升管理素质。”许晶建议将科研队伍吸收到大型仪器的使用和管理工作队伍中,从而改变大型仪器的条块分割状态。更重要的是,要在校内外招聘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聘期内给予他们较高待遇,让他们安心地完成仪器管理和维护,认真做好开放服务工作。同时,高校要对大型仪器管理和技术人员加强专业知识、操作技能、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节选自《中国教育报》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责任编辑:xu)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