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讯国家发改委表示,由于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符合国家食品包装用具相关标准以及有利于节能等特点,决定将这种产品从产业结构指导目录淘汰类目录淘汰类中删除,允许生产使用。昨天,记者走访了部分小餐馆和批发市场,发现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其实从来就没有真正离开过市民的生活。不少路边小吃摊和小饭馆仍然是它们的“忠实”使用者。但多数市民表示,担心往日的“白色污染”再度重现。请听报道。
“我要一份蒸饺,牛肉芹菜馅的,给我打包带走吧。”
中午时分,烟大市场里的一家小吃店里挤满了用餐的市民,其中有不少人为了节省时间,将午饭打包带走。记者观察到,店家用来盛食物的,就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
出现场:“咱都用什么打包啊?”
“打包盒。”
“就是那个泡沫的,咱要是进的话都得多少钱啊?”
“没进过,都是零买的。”
“多少钱那么一包?”
“15。”
“15块钱,得多少个啊?”
“200个吧。”
“咱没有那种好一点的打包盒嘛?”
“没有,这蒸包就八块钱,上了好的就更没有钱赚了,是不是?你要是打包贵点的东西还可以,你本来零七八碎的,塑料袋、方便袋,这不都是本钱啊。你要是十块二十的,那些东西咱还凑合,来小店也没有太多的讲究。”
“咱一般都在里边套个袋嘛?还是直接放?”
“直接放盒里,你要是不放心用方便袋装也行。”
记者在烟大市场转了一圈,发现这种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更是随处可见,寿司、章鱼小丸子等路边小吃摊几乎都备有这种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大多数市民对这种容器都已经习惯了。
烟大学生:“有时候早晨上课来不及,有这种饭盒打包早饭还是方便,大家都习惯了。”
“而且吃完了直接把饭盒扔了就行,也不用刷碗,还是比较方便。能节省很多时间。”
记者又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其中市民担心,这种一次性饭盒的“解禁”会影响环境和身体健康。
“以前买饭打包回家,如果是带有汤的热菜,放在饭盒里,菜汤都渗进去,有的还能染上颜色,也不知道这对身体有没有害。”
“以前不是都说白色污染才不让用的吗,现在又让用了,可能满大街又得飘这种饭盒了,多影响环境。”
而在市场的一个小店里记者还发现,有不少成包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堆积在角落里。来买的人还真不少。店主表示,来买的大多是一些小饭馆和路边小摊,有的人一拿就是好几包。
十多年前,它是“白色污染元凶”;十多年后,它逃脱发改委“淘汰类产品目录”,以合法的方式回归。
这种饭盒,全称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成分为聚苯乙烯。在被禁的年月里,它有时候被煞有介事地印上“可降解”字样,进入各大餐馆,更多的时候则是低调地在路边摊、小餐馆被频频使用。现在,它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归,再次成为打包的主角。
参访中记者发现,禁止还是允许,都有相似的理由:环境污染。不同的是,呼吁禁止的人认为一旦开禁,上世纪90年代的白色污染又将卷土重来;而呼吁解禁的人们则认为若不合法生产、规范使用,其危害更大,也不利于资源回收综合利用。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相关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的综合体系建立上,而这个体系现在还八字没有一撇。
记者辗转找到了一家有回收这类餐盒业务的企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回收人员表示,这种回收,就是亏损,而整个塑料回收行业更是无序。
而正反两方争论的“环保”,更多的是基于健康影响角度考虑。
按照中国塑料餐具联合办公室主任李沛生的观点,发泡餐盒的使用过程不具备产生二恶英、环境激素等危害健康的物质理化条件,而且从资源节约和资源回收利用的角度考虑,更经济实用,属于“绿色包装产品”。
但是我市不少民间环保人士则认为,发泡餐盒的“绿色”名不正言不顺。
“现在很多这种餐盒,都是小作坊生产的,谁知道用的什么原料,有没有添加荧光剂、增白剂这些非法添加物,谁都不好说。我从来都不用这种饭盒,也不让周围的人用。”
“这次解禁,万一白色污染再出现,对环境又是一种污染。”
这也正是很多环保人士担心的问题。
不管是否应该解禁,发泡餐盒的复活已经成为现实。所有的承诺和担心,今年5月1号后就将接受检验。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说法,在决定解禁之前,已“征求了环保部等多个部门以及相关协会、专家的意见,各方达成了一致。有关部门正在抓紧进行生产许可管理、行业准入、回收体系建设、环境保护和监督执法等相关方面的准备工作,确保实现发泡餐具条目调整的平稳过渡和顺利实施”。
至于“有关部门”究竟要出台怎样的细则,我们不得而知。但现实是,不管发泡餐盒禁与不禁,塑料制品的随意弃置状况仍到处可见。我们只能希望,全塑料行业的循环利用体系和生产监管能够尽快建立,给城市环境、给百姓健康一个合理的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