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将拉开中国经济“第二季”。对于处于市场前沿的大宗商品来说,不仅铜、铅等金属行业将受惠于此,包括甲醇、维生素在内的工业品,甚至诸如小麦之类农产品等,都能借自贸区东风,开辟行业发展新蓝海。
在自贸区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下,甲醇的转口功能和物流功能将得到很大提升,市场活跃度将上一个档次。与此同时,自贸区将利好企业开展大宗商品进出口贸易,缩小国内外大宗产品交易价格的差异,这不仅将可能为一直低迷的维生素市场带来转机,还可能为小麦深加工打开蓝海。
化工品:甲醇价格将更加市场化
监测数据显示,自7月份以来,国内甲醇市场开始呈现大幅反弹行情,截至9月底,反弹幅度高达31.03%。7月以来甲醇价格的不断攀升,首先是由于西北甲醇生产企业停产检修、港口库存偏低、原料天然气价格上调引起,随后9月份下游甲醛、板材等行业的基本面逐渐改善,需求向好,继续推高甲醇走势。下半年一改上半年的低迷情况。
专家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将从交易、交割、定价等方面对甲醇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从交易上来说,随着上海自贸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实,甲醇转口功能和物流功能将大大提升,未来将有更多的加工型企业入驻自贸区,且由于自贸区允许企业注册地与办公地分离,企业不受客观条件限制,有望大大提高甲醇等大宗商品的交易量。
其次,全球天然气供应饱和致使国际甲醇低位徘徊,随着我国进口量的激增,国际甲醇价格长期影响着国内甲醇走势。我国既是甲醇的消费大国,也是生产大国,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将促进港口商品贸易快速发展,给予了甲醇等大宗商品产业环境突破的可能性。
近年来,国内甲醇投资甲醇积极性高涨,新建、扩建装置大量投产运营,甲醇产能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长,产量同样增长明显。2005~2012年,全国甲醇生产能力年均增长率达到54%,平均每年新增产能600余万吨,产量也是在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56%。但是国内市场需求的增长远远没有产能的增长速度来得快,再加上进口甲醇的大量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甲醇市场的供需矛盾,使得市场销售价格持续低迷,恶性竞争不断,企业开工率低下。
专家认为,相信自贸区的推出会使甲醇的活跃度上一个档次,预计2013年,我国甲醇的产能还将增加约600万吨,总产能将达到5900万吨,产量将达到3500万吨,总开工率为59%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