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行业动态 >> 正文
用产业化大手笔点出汉麻科技的“睛”
2012-5-17 来源:中国纺织报
关键词:汉麻 产业化


科技成果与产业运营的转化

    “汉麻项目立项时就与国家、民族和老百姓息息相关。同时,在项目开始的时候就有企业进入,建立了汉麻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让科研与产业在立项时就紧密结合在一起。过去,科研成果以技术转让的形式面向社会,往往一项技术转让几十家、上百家,各个企业之间形成恶性竞争,在很短时间内科研成果的附加值就消失殆尽。转让后的同一项科研成果,各企业生产的产品你卖2万元一吨,我就卖1万8,之后是1万7,最后就把这个产业毁掉了。”张建春把这种现象称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怪圈,“成果转化全国到处下蛋,之后就是引发恶性竞争。”

    张建春认为这是中国科技创新成果形成产业进程中的“致命伤”。他首创的汉麻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模式被业内专家称为救治这个“致命伤”的“良药”。这个公司没有地域限制,不是北京的也不是云南的,是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的。

    最初汉麻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是2000万元的投资成本,有10家企业参与,每家占10%的股权。汉麻发展过程中,需要2亿元投资,有的企业愿意继续投入,而有的企业却不愿跟进,这时股权发生变化,而军用汉麻材料研究中心则始终占有20%的技术收益。“也就是说,汉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利润的20%要交给军用汉麻材料研究中心用于科研,搞进一步的研发。这样科研的资金就有了保障。”

    从过去一项技术转让几十家、上百家到成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模式,张建春经历了艰苦的探索。“从研究汉麻项目开始,到我们正在研发的高能电子加速器电子束辐照项目、纳米纤维项目,都将采取成立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形式来运作。”

    现在,安徽六安马上开始建设的100万亩汉麻产业园,需要60亿元的资金,会有更多的企业参与投资,原来参加的企业则有占有股份的优先权,其他企业也可以注入资金,根据投资额占有股份比例。将来,也可能会吸引400亿元的投资,但不管是2亿元、60亿元还是400亿元,都是在汉麻研究中心的框架之内。

    “比如说现在汉麻纤维每吨有1万元利润,如果按照过去技术转让的形式发展,把技术转让给若干企业,可能第二年的利润就会变成5000元,第三年就变成常规产品,那时就没有利润可言。整个汉麻产业可能被葬送。”张建春说,而我们的做法是不管今后有多少投资进来,都是在工程中心和汉麻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框架之内。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形成垄断的价格和市场。”张建春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求科研人员必须要有创新的模式,科研人员必须参加到产业的运营当中去。

    目前,军用汉麻材料研究中心正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请建立国家汉麻工程技术中心。张建春说:“成立工程中心之后,统一向国家申请科研经费,汉麻涉及的各项研究大协作,集中力量办大事。科研成果集中统一开发,集中统一转化。工程中心统一管理汉麻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及即将开设的若干汉麻产业园。这样,根据市场需求,需要多少吨麻纤维就推出一个工厂,不会造成市场的混乱。”

    业内专家说,汉麻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这种模式本身就是创新,是大联盟、大投资、大运作,既保护了知识产权,又把汉麻产业发展起来。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不能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延缓产业的进程,也不能为了推动产业而不保护知识产权。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