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一把手工程
没有豪华的办公楼,只有齐刷刷的厂房——这是北京化工大学硕士研究生陈秋飞拒绝了许多相对安逸的高薪职位选择来中复神鹰的理由。“这里的人都是干实事的!”
的确,在中复神鹰自主创新是真正的一把手工程。
董事长张国良始终在研发一线,既是决策者,又是技术员,还是操作工。2006年9月,第一条生产线开始调试,然而却没有一个人敢启动操作。因为大家都知道,设备启动后,若聚合反应控制不好,有可能发生暴聚现象,原丝就会凝固在生产线上,上千万元的设备将全部报废。“责任太大了!最后是张国良亲自按下了那个绿色的按钮。”李怀京回忆。接下来的日子,张国良有76天没回过一次家。有一次,他就在控制室的长条凳上坐了3天3夜,为攻克一个难关而冥思苦想。
张定金则成了北京至连云港航线上的常客,平均一星期一次。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耐火材料专家,往往是带着国际上最新的碳纤维资讯直奔车间,看设备、盯进度。“张总不时会对研发工作提出一些独到的建议,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已是总经理助理的陈秋飞如是说。不仅如此,张定金还不遗余力地为中复神鹰发声,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支持。
陈秋飞还告诉记者,当研发遇到困难时,两个张总总是鼓励我们,大胆试,大胆做,不要有任何资金上的顾虑。
“我们必须抓紧发展,否则就有可能永远跟不上了!”这种焦虑常常让张定金彻夜难眠。他分析,几家国际碳纤维巨头正计划在未来三五年内扩产近80%,总投资额约13亿美元,均以生产T700级以上级高性能碳纤维为主。与此同时,土耳其、印度、韩国等国家也在碳纤维领域快步崛起。种种迹象表明,随着技术的扩散,三五年后碳纤维的成本将下降,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市场容量会大幅度增加。
为此,中复神鹰加快了发展的步伐。追求速度的同时,中复神鹰人也深刻意识到品质提升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而如何能让产品性能更好,成本更低,对于中复神鹰而言,仍然需要新一轮的艰难攻关。
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复神鹰人的碳纤维之梦一定能实现。这是因为——
他们仅用5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从零到1000吨规模的突破,而国际行业巨头却花了21年的时间!而且他们每天都在拼搏,每天都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