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行业动态 >> 正文
“十二五”规划推出对纺织工业将产生五项利好
2012-2-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纺织工业 利好 十二五规划
    工信部于近日发布《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此次规划结合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东北老工业振兴战略等一系列地方产业政策,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纺织工业要发展成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绿色环保、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实现纺织工业强国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规划对我国纺织服装行业面临的形势和下一阶段要求做了深入的剖析,明确了“十二五”期间纺织服装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重心,并就行业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技术、品牌建设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十二五”规划的推出对纺织工业将产生五项利好:

    纺织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地位有望进一步得到强化

    纺织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最早实现国际化竞争的行业之一,在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650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2%;吸纳就业人数1148万人,年均增长2.1%;实现营业收入46510亿元,年均增长19.2%;利润总额2875亿元,年均增长27.7%。化纤、沙、布、呢绒、丝织品和麻纺织品、服装等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纺织品及服装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超过30%。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纺织工业不仅保持了规模和效益的双增长,而且成为拉动消费、推动投资和进出口额快速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之一。我们认为,推动纺织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因素依然离不开消费、投资和进出口贸易。从消费角度看,内需将是推动纺织服装发展最主要的支点。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升,大量新进城市居民的改善性服装需求与原有城市居民的享受性消费需求将构成纺织产业最主要的发展动力。从投资角度看,随着国际纺织产业格局的进一步调整,发达国家具有的先进研发和制造技术将进一步向新兴国家转移,加之国内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大批先进生产设备的投入和先进研发技术的运用不仅将促进企业生产规模的提升,而且有利于提高产品核心竞争优势,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纺织企业克服生产成本压力、提升经营效益创造了有利条件和机遇。从进出口角度看,欧美经济危机虽然对纺织服装出口短期产生不利影响,但新兴经济体的需求始终保持良好态势,而从长期来看,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出现好转,欧美消费需求也将会出现集中释放,国际需求的变化将有利于引导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多元化市场的拓展以规避单一市场风险;同时,通过吸收和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及消费理念,有助于本土纺织企业开拓创新,推动行业实现新一轮发展。

    继续推进产业区域布局调整,推动中西部产业共同升级

    我国纺织工业普遍存在着“东强西弱”的特点,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西部企业的扶植力度,但总体上,东西部协调发展的局面仍未形成。相比“十一五”规划时提出的“鼓励沿海纺织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十二五”规划则强调了引导纺织产业有序转移,形成东中西部跨区域产业链的上下游以及价值链各环节相协调的区域布局。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中西部地区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额度比重要达到28%;中部地区在继续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将重点发展棉纺、服装、家用和产业用纺织品、麻纺和丝绸产品的加工制造,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纺织制造业体系;西部地区将继续发挥资源和民族文化等优势,除积极提升棉纺、毛纺、丝绸等生产规模外,也要适度向产业链下游延伸,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同时,此次规划首次提及东北地区纺织工业的发展方向,明确指出东北地区要利用特色原料资源、产业基础和富余劳动力,积极培植亚麻等品种,并由此形成亚麻、碳纤维等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特色加工业,以实现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进一步复兴。我们认为,“十二五”规划对全国纺织工业布局的调整相比“十一五”时期而言,涵盖区域更加全面,调整方向更加明确,调控力度幅度更大。相比东部地区企业自发的产业转移,国家的主动引导将使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实现更快、更稳健的可持续性发展。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