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甲醇已成为一个令业内十分纠结与伤心的产品。这一方面源于持续低迷行情所导致的亏损累累,另一方面是因为其本身仍隐藏着可能加剧企业运营困难的种种危机。
我国甲醇七成以上采用煤头路线,煤炭价格对其成本影响较大,尽管去年以来原料煤吨价从高位下降了近500元,但这似乎对甲醇降低成本、增强盈利能力没有起到多大作用,除了气化炉、航天炉工艺,以及少数具有原料煤产地优势的企业之外,行业仍在一片亏损中苦苦挣扎。究其原因,乃是在市场低迷的表象背后蕴含着畸形的结构性矛盾。
导致当今甲醇价格低迷的罪魁祸首,正是近几年发生的迅猛扩能。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受甲醇每吨4500元的高价所诱惑,国内几乎所有氮肥企业均大兴扩能之举,除伴随化肥产能而扩大的联醇产能之外,单醇的扩能更加猛烈与疯狂。截至2011年末,国内甲醇产能规模已高达4800万吨,而年消耗量仅为2200万吨左右,供需背离非常严重。于是停产限产成为常态,行业常年只能维持50%左右的开工率,大量产能处于闲置状态。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单醇制造成本每吨要高于联醇400元,在产销倒挂行情之下,绝大多数单醇装置被迫停产,任凭着风吹雨淋。
长期闲置的单醇装置,无疑是业内企业摆脱不了的心病。这些动辄耗资数亿、几十亿的装置,有的仅运行了数月,有的只完成了试车,有的还在建就成了“烂尾”。然而,扩能产生的贷款企业要偿还,由此发生的财务费用企业要支付,这些绝对都是不轻的负担。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装置继续闲置三五年,将有报废之虞,届时损失更大。可见,不仅销售明亏可怕,诸多潜亏因素更让人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