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行业动态 >> 正文
绿色低碳: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2011-9-1 来源:中国纺织报
关键词:化纤行业 绿色低碳


    再生化纤规划目标700万吨

    近十年来,化纤行业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以废旧聚酯再利用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技术产品水平不断提高。再生聚酯纤维,是指利用回收的废旧聚酯瓶片、聚酯块料、涤纶废丝等原料加工成的纤维,主要生产三维卷曲中空纤维(3D~15D)、棉型、中长型涤纶短纤维以及涤纶长丝、再生瓶片等。这些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大量替代原生产品,有效缓解了我国石油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到2010年底,我国再生聚酯纤维年产能600多万吨,实际产量已近400万吨,约占全球总产量的80%。中国已成为再生聚酯纤维的第一生产大国。

    近几年,我国再生纤维技术进步明显,国产化设备工艺基本成熟,产品质量水平较快提升,新产品开发速度加快,正在加快向多样化、差别化和高技术含量等方向发展。目前产品种类已近百种,已能生产如仿大化短纤、再生长丝(含FDY、DTY、BCF、工业丝等)、超细纤维、仿羽绒纤维、阻燃纤维等高端产品,应用市场已覆盖非织造布、地毯、家纺、汽车用纺织品等领域。同时,再生聚酯还在向非纤领域如食品级包装用途的瓶、片和薄膜及工程塑料等高端发展。

    此外,锦纶、丙纶等其他纤维的回收利用也有很大进步,回用数量逐年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再生纤维的应用已经覆盖到了大部分下游领域;原料、辅料回收利用,如大型聚酯装置乙醛回收、大型锦纶聚合装置CPL回收等技术都已研发成功,回收率分别可达到99.5%、100%,并已在行业内主要企业和重大项目中得到应用;化纤原液染色纺丝技术已经大量推广应用,现已形成150万吨的年产能,与传统染色技术比较,该技术可减少70%以上CO2废气,吨纤维可节省染色耗水140吨。

    “十二五”期间,行业规划废旧聚酯产品、化纤面料服装等回收利用规模达到700万吨。业内将大力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鼓励和规范再利用纤维行业发展,重点强化废旧聚酯、废丝、废旧化纤制品等的回用技术、产品和成套装备的集成升级及推广使用。组织制定纺织制品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推动化纤尤其是纯涤纶面料、服装回收利用技术产业化,引导社会绿色消费。

    生物质合成纤维21万吨

    “十二五”期间,行业将积极推进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的发展,充分利用农产品、农作物废弃物和竹、速生林等资源,实现可降解、可再生生物质纤维、原料及综合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到2015年,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实现万吨级产业化生产,生物质合成纤维发展到21万吨,生物基各类化纤原料产能发展到30万吨。

    我国粘胶纤维年生产量200多万吨,每年需用棉短绒约80万吨。中国产棉短绒约60万吨,使得棉短绒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利用,为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增收作出了很大贡献。

    同时,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纤维、聚乳酸(PLA)纤维、聚羟基脂肪酸酯(PHB/PHBV)纤维、聚丁二酸丁二酯(PBS)纤维等生产技术取得突破,部分品种已形成产业化规模,如PLA纤维现已实现1000吨级的产业化生产。其他品种如多类蛋白纤维,甲壳素纤维、海藻纤维等多糖纤维的工艺技术都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大部分已形成小规模生产。在生物质原料方面,1,3丙二醇(PDO)、乙二醇(MEG)、1,4丁二醇(BDO)等工艺技术都已取得重大突破,正在产业化过程中;生物法多元醇已在长春大成、丰原生化等企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并已经在市场推广应用。

    “十二五”化纤行业将加强行业“低碳经济”的技术经济研究。加快节能减排新技术、新装备的产业化研发和推广,推广棉浆粕黑液治理技术、废旧瓶片清洗废水回用及粘胶废水、废气治理、回收工程与技术的应用。强化由终端治理向过程监控、清洁生产的转变,推进粘胶、再利用纤维的清洁生产。适时修订粘胶纤维行业准入条件。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动行业能源合同管理、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碳足迹认证等工作。

    据了解,为更好地完成上述目标和任务,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即将发布的行业“十二五”规划黄皮书,专门设置了“推动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推进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产业化”两个专栏,细化了具体任务,提出了相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等发展方向,特别是一些行业共性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技术、生物质纤维及其原料工艺技术等等。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