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行业动态 >> 正文
国产高新技术纤维誓与世界争锋
2011-9-1 来源:中国纺织报
关键词:高新技术纤维 国产


    扩大高新技术纤维在产业领域的应用

    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方式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促进高新技术在行业的应用,强化和提高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加快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功能性、差别化纤维,全面提升化纤在产业领域的应用比例。

    大力发展节能、减排、低耗、低碳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推行清洁生产和开发清洁产品;实施循环经济,研发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利用材料在传统领域和新领域的应用;特别是重点开发和应用高效、高附加值、高性能、高收益、低耗、低成本、低价格、低环境风险(4H4L)的实用技术和产品。

    首先,加快高新技术在化纤业的应用。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特别是采用现代材料科学、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化技术等改造和提升传统化纤工艺、装备及生产自动化控制水平,具体解决在化纤产品生产全流程中的诸多问题。攻克“等离子体刻蚀”、“核磁共振”、“生化改性”等技术难关,加快新型聚酯及其产业链产业化,争取在各个品种上均有产业化、国产化的规模化生产线。

    其次,大力发展多功能、差别化纤维,推动下游应用开发,提高各环节附加值。同时注意推动产品研发和纺织产品一条龙的应用开发,到2015年将化纤差别化率提高到60%。

    最后,大力发展产业用纤维,提高应用比例。重点抓好高性能的多功能、复合型差别化、功能化纤维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开发新型聚酯及纤维、差别化、功能化腈纶、功能性锦纶等通用纤维新技术新品种,强化产业化研发力度,开发高性能面料,提高产品附加值,重视对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配套技术开发,进一步开拓其在民用高仿真、超仿真服装、家纺、产业三大领域及非纤、合成新材料、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形成上下游一体化自主创新体系

    高新技术纤维研发和生产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高度交叉及多项工程技术的高度集成,且没有可借鉴的国外技术,我国必须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基础工艺装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业化研发,具备足够的相关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支撑、先进的工业技术保障、严格的工艺和质量管理保证;同时要强化产、学、研创新研发体系,进一步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知识链协调发展,推进上下游一体化开发,重点品种实现产业化生产,并积极拓展应用领域,取得高新技术纤维国产化、工业化的突破性进展。

    同时,继续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及应用,加速实现高性能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玄武岩纤维、聚酰亚胺、新型聚酯等高新技术纤维和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提高总产量。

    据权威部门介绍,今后5年,要把我国基本建成世界化纤生产和高新技术研发基地,要打破高新技术纤维瓶颈制约,在碳纤维、芳纶、聚苯硫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玄武岩纤维等重点品种上,全面取得产业化成果,打造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学、研生产研发及营销体系,为全面赶超发达国家,打下较为坚实的技术基础。积极推进新型聚酯(PTT、PEN等)及纤维产业化和应用研发,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树脂聚合新技术,PTT纤维产业化成套关键技术和装备及系列产品研制开发;聚癸二酸乙二醇酯树脂(PEN)聚合及纺丝技术、应用研究;阳离子共聚酯的合成和纤维制备新技术研究;高品质涤纶长丝熔体直纺工艺数字化研究;新一代非纤聚酯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新纤维及功能性纤维是多领域、跨学科的高新技术结晶,而我国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存在断层。另外,制造装备落后,配套研发不足。高新纤维材料不仅生产工艺复杂,对生产条件要求也十分苛刻,但目前国内的生产设备、材料、仪表、自控系统等还无法达到要求。

    对此,专家指出,彻底解决这些制约瓶颈最终要依靠市场化、综合化的体系创新。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绝大多数化纤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国内企业一方面要依靠高新技术提升新材料、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高对国内外市场的应变能力,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目前,国内企业还需从相关国外纤维及材料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入手,在保持常规化纤材料国际优势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推进与新型纤维相关领域的集成创新,逐步培育产业化的能力与市场需求。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