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边的大排挡或小餐馆里,用塑料袋套着碗、盘就餐,或者用塑料袋装食品,早已司空见惯。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卫生”的表现。事实或许并非如此。
尚未走近工厂,远远地就闻到一股刺鼻的塑料制品味道,随之而来的是机器的轰鸣声。记者以购货为名走进家塑料袋加工厂,加工车间里,密集摆放着数条生产线。机器在轰鸣声中不停转动,塑料颗粒被融压成一定规格的塑料膜,经过挤压、切割工序,最后加工为塑料袋,源源不断地走下生产线。
老板告诉记者,价格高的是用全新料做成的,便宜一些的里面掺杂了再生料。就在这家工厂的门口,摆放着老板所说的再生原料,里面的喷码字符显示是从比利时、德国等地漂洋过海来的“洋垃圾”。记者询问相关部门得知,“洋垃圾”是工业发达国家产生的有毒物质,因为里面可能隐藏着不明病毒,所以绝不允许进口和加工。从2008年1月1日起,所有食品用塑料包装袋,必须标注食品用字样,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颁发的食品安全标志“QS”以及编号,而这些再生原料制成的塑料袋不仅没有任何编号,而且制作过程中还可能加入了稳定剂、增塑剂等物质,遇到高温、油脂会溶解,会将再生塑料袋的有毒物质分离到食物中,从而引发癌症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