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复合材料 >> 行业动态 >> 正文
跨国化工巨头汽车战略步步为“赢”
2011-5-5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跨国化工巨头 汽车战略
    在2011上海国际车展期间,众多化工巨头密集发布“汽车战略”。4月18日,全球销售额最高的化学公司巴斯夫在上海发布“面向汽车工业的智能解决方案”;4月19日,陶氏汽车系统业务部公布其一系列创新成果和提升本地市场表现的未来发展计划;4月21日,杜邦在上海张江举行杜邦汽车中心启用仪式,宣布为汽车厂商提供整合设计与应用开发的一站式服务。而在去年上半年,著名的聚合物生产商拜耳材料科技也在上海成立了拜耳汽车技术中心,并与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开展研发合作。

  跨国化工巨头为何接连打出汽车牌,意欲实现怎样的战略目标?对中国汽车工业会带来什么影响?

  “汽车战略” 源自市场动力

  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800万辆,连续第二年位居世界第一,产量已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3.5%。同时,在迈入低碳经济的时代,汽车行业已步入新能源汽车为重要发展方向的新一轮产业革命。按照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规模要达全球第一,即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达500万辆。

  汽车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化学品“蛋糕”。显然,国内外化工企业都看到了这一商机。巴斯夫亚太区总裁侯宇哲表示:“作为汽车行业最大的化学品供应商,巴斯夫不仅全力支持中国目标,更将努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巴斯夫集团已将汽车作为最重要的目标行业之一。”他分析说,在日本和欧洲,目前每一辆中型车包含的化工产品价值约850欧元,车辆中已有数十个零部件由原来的金属材料改用塑料,使车辆更轻、燃油效率更高、更环保,也更加舒适安全。

  拜耳材料科技中国区副总裁布希认为,中国目前的汽车保有量仅7802万辆,千人保有量58辆,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新能源车增长潜力无限。杜邦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苏世孝指出,中国将从汽车生产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科技将发挥关键性作用,这给各汽车厂商带来机遇,也给同处于汽车产业价值链中的杜邦这家科技型公司的成长带来了新机遇。”

  下游促上游做长产业链

  立足在华长远发展的巴斯夫、杜邦、拜耳、陶氏、朗盛和PPG等跨国企业,都在中国建有生产基地,有全球化的网络,成为全球汽车行业的化学品供应商。1990年来,巴斯夫累计在华投资38亿欧元,在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一体化的石化生产基地,在重庆的年产40万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项目也于近期开工。在发展源头产品的同时,巴斯夫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工程塑料、聚氨酯和特种泡沫材料、苯乙烯材料、涂料、燃油添加剂、催化剂、颜料、冷却剂、制动液,以及皮革与纺织化学品,为汽车工业提供相应产品。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