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政策密集出台,下游化纤纺织需求全面转弱
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速已经放缓。经济增速放缓意味着社会总需求的下滑。化纤纺织企业已经感受到了阵阵寒意,3—4月本是传统纺织旺季,但今年春季旺销行情迟迟未来,取而代之的是全行业一片寒冬景象。货币紧缩政策导致国内银行信贷收紧,纺织企业财务成本增加,流动资金普遍紧张。去年的利润要么变成存货,要么扩大产能变成了机器。市场实际需求下滑,低于预期水平,供大于求的矛盾导致产品价格持续下挫,库存压力与日俱增,化纤厂、棉纱厂为获取流动资金不断低价促销,销量也未见好转。江浙地区各棉纱品种自3月以来持续下挫,截止到目前均有5000多元/吨的跌幅。由于棉花对PTA走势影响越来越大,棉花走弱对PTA形成明显拖累,也在改变着PTA需求状况。
2010年纺织原料市场爆发了十年难得一遇的牛市行情。棉花供给缺口大,价格冲破3万元大关,催生了涤纶短纤的替代性需求,又带动PTA需求大幅增加。去年纺织原料需求大增除了终端消费需求增长及充裕流动性带来的投机性需求外,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是拉动上游原料需求激增的重要原因。化纤纺织行业产能过剩原本就存在,经过近两年的宽松政策刺激,过剩产能进一步增长,供给压力在今年春节后已经显现。调查发现,纱厂比涤纶工厂库存压力更大。纱线销售低迷对涤纶短纤行业影响最为直接,涤纶短纤行业开工率已由年初90%的高位降至目前的73%,库存维持在10天。涤纶长丝的库存始终维持在2—3周,规模大的企业库存水平更高。当前小棉纺企业假日增多,中大型棉纺企业普遍实施限产,资金实力弱的加弹厂也多停产。由于新增产能释放抵消了部分聚酯涤纶企业减产,聚酯(切片、涤纶长丝和短纤)行业整体开工率由高峰时的84%降至82%。
我国纺织服装产量大部分靠外贸出口消化。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剧烈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原来的中低端产品出口订单已经流向越南、印度等国家。纺织企业普遍不敢接长期订单,这使得今年以来纺织服装企业对于原料采购非常谨慎,加弹厂、织布厂基本按需采购,加剧了上游纱厂、化纤厂的库存压力。上游纺织原料生产企业为了留住工人,在销售疲弱、库存高企的情况下继续被动生产。
在3月CPI继续走高后,央行官员有意依靠放开汇率政策上的弹性来辅助抗击通胀。加快人民币升值可能成为下阶段政策的重要选择。人民币加速升值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非常不利,企业出口利润将因汇兑损失而大幅下滑。从109届广交会反馈情况来看,今年纺织外贸出口形势不乐观,国内出口商提价要求普遍遭到外商拒绝。政府为促进产业升级转型,减少对两高一资行业的政策扶持,可能下调纺织品出口退税,如果落实,对纺织品出口需求则将形成沉重打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