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聚酯第一生产大国,去年化纤产量约3000万吨。其中涤纶占了2500万吨左右。
在庞大的产能与产品品种单一的巨大矛盾中,中国的聚酯行业面对这样的抉择,行业必须彻底改造和提升。除了淘汰落后的小聚酯和上世纪引进的落后聚酯产能,对近年来建设的品种单一的装置,或者因高温、长停留时间、原料与产物返混造成的产品质量差的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外,还要达到优化产能、节能、降耗、减少污水、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最终提高企业和整个聚酯行业的利润率。于是,“低温短流程平推流聚酯技术”应运而生。该项目由上海聚友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昊扬化工装备有限公司共同完成。
剑指国外先进技术“软肋”
我国在聚酯工业起步阶段以及后来的高速发展阶段,先后引进了世界上两类连续聚酯技术,这两类由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发达国家掌控的聚酯工业化的“祖师爷”技术,如果与“低温短流程平推流聚酯技术”相比,在产品质量和物耗能耗方面差距明显。
第一类是“低温长流程聚酯技术”。这类技术以日本钟纺公司、德国吉玛公司(五釜)、瑞士依文达/卡尔菲舍公司等为代表。该技术的最大特征是在每个反应器均通过机械搅拌器来更新反应界面,提高反应速度。其优点是反应温度较低,缺点是由于反应物与产物不断的返混也加大了逆向反应速度,反应时间较长,在缩聚反应的链增长阶段,结构不合理的机械搅拌作用也是加速降解和增加端羧基含量的不利因素。
第二类是“高温短流程聚酯技术”。这类技术的代表是美国杜邦/康泰斯公司(三釜),此类技术的最大特征是酯化、预缩聚反应器无机械搅拌。特别是在酯化反应器中,通过外循环加热使反应器内的物流呈单向流动,酯化反应主要在管式反应器中进行,循环的动力靠物流密度差来形成。其缺点是只能单一靠升高温度一种手段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