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橡胶 >> 人物访谈 >> 正文
双星:把“人力资源”转化成“人才资源”
2011-3-3 来源:中国化工报
关键词:双星集团 人力资源 人才资源

  中化新网讯 当下,我国企业的“用工荒”频频出现,而双星集团的员工队伍却比较稳定,甚至周边的外资企业把招聘启事贴到双星工厂门口,也没能将人拉过去。为什么呢?双星集团总裁汪海谈及双星人才战略时,显得激情而率真,“凡是能适应企业发展要求、给企业带来效益的都是人才,我们想办法把劳动力变成劳动者,把‘人力资源’转化成‘人才资源’。人才是企业的最大资本,企业真正的竞争力在于企业的人,其他的竞争力都是人的竞争力的外化。”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

    记者: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双星没有出现招工难的问题,这是如何做到的?
    汪海:30多年来,双星始终坚持人本管理,把强化员工素质作为双星发展的重中之重。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提出“人是兴厂之本,管理以人为主”的企业管理理念,大力推行“家庭化、军事化”的亲情管理。我们注重“人情、人心、人德”,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双星各单位以人性化管理来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如,双星机械总公司利用上门走访形式,把思想工作做到员工家里。双星鞋业工业园为员工建起带地暖、配套设施齐全的公寓,建起厂内网吧,还建起了双星幼儿园。随着员工收入的提高,企业帮助骨干员工在当地购置房子,解决了户籍问题,成为真正的市民。尊重、爱护、体贴“家庭”中的成员,做到了员工“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干得久”。

    “英雄不问出处”的用人观

    记者:听说在双星有很多来自农村的青年职工成为管理和技术骨干,是这样吗?
    汪海:这是双星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人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表现。
    随着“出城、下乡、上山”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自1992年双星就远赴沂蒙老区等地投资建起十几个生产厂,大量的农村青年成为双星的主要生产力量。双星开始尝试推倒老国企落后人事制度的“墙”,所有双星员工都是合同工,没有“农民工”和“正式工”之说,全部是“双星人”,员工在哪个岗位,就拿哪个岗位的岗位工资。
    我们一方面大力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开办了双星教育学院,开展培训,努力把来自农村的劳动力培养成有思想、有文化、有技术、有创造力、热爱企业、珍惜岗位、高素质的劳动者,把农村青年培养成新时代的产业工人。
    众多来自农村的员工在双星成为管理和技术骨干,建功立业、娶妻生子。他们不但是现代产业工人,其中很多还成长为现代企业的管理者和高级技术人才。
    来自沂蒙老区的周士峰把全部精力放在了钻研业务上,先后创新改造了悬挂运输机、出型压沿线等设备,为企业创造效益近300万元,先后被提拔为维修班长、厂长助理、双星热电厂厂长、双星青岛轮胎总公司副总经理。刘桂霞是沂蒙山人,凭借着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质量精益求精的精神,也由普通质量检查员成长为质量管理骨干,现任双星中原鞋业公司副总经理。
    在双星,从农村青年成长为管理和技术骨干员工有几千人之多。这足以证明“不拘一格选人才,进入市场育人才”的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的实用性。

    造就“又红又专”复合人才

    记者:现阶段,您认为企业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汪海:我认为“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加大力度培养更多“又红又专”复合型人才,这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经济的“红”,首先是热爱企业,热爱岗位,甘于奉献,这是“红”的基本标准和条件。同时要“专”,要掌握别人没有的核心技术,精通别人做不到的,做会管理、懂技术、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在高成本竞争时代,我们制造加工业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将“人力资源”转化成为“人才资源”,培养造就大批有文化、有思想、有技术的劳动者,并做到尊重和充分发挥劳动者的能力,让人人都在企业的大舞台上尽情施展才华,企业才能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