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市场行情 >> 正文
地震未掩锋芒 石油危机山雨欲来
2011-3-14 来源:南方日报
关键词:石油危机 日本地震 欧佩克

    欧佩克增产平抑油价

    大河无水小河干。面对原油价格不断高企冲击全球经济,就连直接受益于油价上涨的欧佩克,也不得不采取行动,通过提升产量来冲抵利比亚减产给原油市场带来的冲击。由于欧佩克成员国控制着全球四成石油供应,因此,欧佩克的增产,对缓解全球“油价慌”,有着重要作用。
    沙特阿拉伯是率先增加原油产量的石油大国,其现已每日增产约70万桶原油,这一数据冲抵了利比亚每天减少的100万桶原油中的大部分。除了沙特阿拉伯,据《金融时报》报道,还有不少欧佩克成员国,如科威特、阿联酋和尼日利亚等,都表示要加入增加原油产量的行列,将在今后几周就会有增产行动。欧佩克成员国的增产举措,缓解了西方国家对于石油供应紧张的担忧。
    作为全球最大原油消耗国的美国,为了应对油价高企,美国政府正考虑动用总量7.27亿桶的原油战略储备,通过投放战略石油储备和美元短期的升值来压制油价的上行。
    欧佩克的增产,及美国准备投放原油战略储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投资者的担忧。3月8日,国际油价冲高回落,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价格下跌至每桶105.02美元;3月9日,原油期货价格继续回调,报104.38美元每桶;此后两天,原油期货价格继续下行,并于上周五一度跌破 100美元/桶关口,上周五收盘报100.59美元/桶。
    中信证券国际宏观分析师胡一帆表示,由于地缘政治的负面影响不会持续很长时间,欧佩克的增产措施有能力让石油能源市场平静下来。未来油价将在每桶80—120美元的合理区间波动,并将维持温和上升趋势。

    ■链接

    第一次石油危机
    1950—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人为压低,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经过OPEC 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石油体系价格过低很不满,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两个月后,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第二次石油危机
    1978年伊朗发生革命。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石油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引起了抢购原油的风潮,油价急剧上升。这一潮头刚要过去,1980年9月20日伊拉克空军轰炸伊朗,两伊战争爆发,两国同时停止原油出口。平衡供应再度紧张,引起油价飙涨。在此期间,欧佩克内部发生分裂,各主要出口国轮番提高原油官价。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底的41美元。最终又一次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第三次石油危机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石油输出国组织团结力量的瓦解以及新兴产油国的出现,石油权力开始分散。石油价格持续下降,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势力逐渐衰退,权力再度回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1986年,石油价格降到10美元/桶以下。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