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纺织品之痛
2011-3-1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医用纺织品
强调良性运转
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构建国家医用防护用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管理的良性运转机制。
医用纺织品行业跨纺织和医疗卫生领域,其生产与市场许可需要得到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SFDA许可,生产企业还需要满足多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如GMP、ISO等。在产品标准、使用规范、研发与生产应用等方面的衔接上,需要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加强沟通,解决依赖医用纺织品行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在科研课题立项、投资引导上,重点支持医用防护用品相关单位,并给予资金支持,促进已有医用纺织品技术改造及新产品的自主研发。
加强准入管理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医疗用纺织品的研发生产与市场准入管理。
结合我国国情,建立产品标准体系,对于主要产品的性能,制定不同的分级指标,并对使用范围提出建议,指导临床医护人员正确使用符合标准要求的防护产品。引导企业按照相应标准要求进行科技开发、组织生产及采购,促进研、产、销、用的良性循环。
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生产企业、原材料供应企业、科研单位与医疗使用单位的紧密结合,严格规范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市场准入条件。加强流通环节的资格认证和质量监督,凡二类以上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只有经过严格认证的专门流通机构才具有采购和经销资格。医院应从有资质的流通机构中购买医疗防护用纺织品,流通机构要具有对产品进行必要的检测和生产监督的能力。
完善应急储备
完善实物和能力储备体系,建立储备轮换机制。
建立医疗防护用纺织品的应急储备机制,在国家层面以货币储备和能力储备为主,以实物储备为辅。对于日常需求量较少、技术要求较高的医疗防护用纺织品,建立一定数量的实物储备,但也要建立定期轮换制度,在研发、生产、流通等领域内,进行相应的能力储备。在应急储备流转方面,建立“用旧存新、先进先出”的储备原则,进行存量调节,同时加大疫情灾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用品种储备。对于必须储备,但平时用量很少或不用的品种,国家应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和补偿机制来满足市场的正常供应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需求。
相关链接
各种医用非织造材料的开发重点
高档医用防护材料:全面提升材料的均匀性和产品稳定性,不断降低成本,将是该类材料的发展趋势。其发展重点是SMS非织造复合材料,纺粘层确保了高强耐磨性,中间熔喷层提高了产品的过滤效率、阻隔性能、抗粒子穿透性、抗静水压、屏蔽性以及外观均匀性,从而实现了良好的过滤性、阻液性和不透明性。另外,SMS非织造复合材料还可用于三抗和抗静电、抗菌、抗老化等处理。
新型医用敷料:材料高效性、产品高效能、护理高效率代表了新型医用敷料总的发展方向,将更注重产品的生物活性和智能性。新型医用敷料的可开发种类有含银抗菌敷料、生物活性敷料等,要求可塑性强、粘附性好、透气透湿性好、并有止血、镇痛的功能。此外,还能有效吸收伤口渗出液,干燥后可形成阻挡外来细菌侵袭的物理屏障,为上皮生长创造良好环境。下游产品包括创面用敷料、止血海绵、医用脱脂棉、医用脱脂纱布、纱布绷带、弹力绷带、石膏绷带、创口贴等。
新型卫生材料:将更多地采用生物可降解型、抗菌型、超吸水型等功能性纤维原料,从而提升一次性婴儿和老年尿布、卫生巾、功能湿巾等产品的技术性能指标。一次性卫生材料将重点开发面层材料和导流层材料,研究开发材料的可降解性能,提高面层材料的柔软性和功能性,以及导流层的蓬松性和复合化,增强可持续的差动导流性能。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支架材料的降解速率可智能化控制和标准化制备是组织工程产品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支架材料的结构成型工艺与降解特性、与细胞的吸附性能是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解决特殊纺丝、织物成形工艺以及组织器官成型和热定型、生物相容性、功能涂覆技术,开发人造皮肤、心脏瓣膜、人造血管、疝修补片、人工肾、可吸收缝合线等高技术生物医用纺织材料,重点突破产品的临床应用技术和生物实验。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