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行业动态 >> 正文
仙桃市彭场镇:“无纺布之都”的焦虑
2011-12-8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无纺布之都 仙桃市彭场镇

    据了解,宏祥现在的工价是补60%,即如果做一件衣服是1分,那么就会补6厘,总计1分6厘,甲流的时候工价补贴是100%。有同行抱怨:“宏祥主要做德国市场,受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相对较小,这样涨工价对别的企业会造成压力。”

    在彭场,除却甲流时期,老板们眼里的工人是这样的——上半天班,码半天牌,很少有人会全天上班,但却每个月仍有两千元左右的收入。至于那些晚8,9点才出工厂大门的工人,老板们给予了如下解释:“她们都是做最后工序——叠衣服的,每天在家吃完饭,洗好衣服,到厂里来都快中午了,所以走的也晚。”

    看起来,彭场人散漫,打牌的热情远远高于做工。但事实上,在这个小镇上,除了打牌,她们实在也无其他可娱乐的去处,这也正是80后、90后的孩子们奔向外面的原因。“虽然江浙一带的工资并不比彭场高,但是服务业水平高,孩子们留在这里,除了上班,就只能逛超市呢。”杜经理自身也同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无纺布后继无人啊,大概也就能做5到10年的时间。”裕民的另一负责人感叹道。

    20年来积累下来的工业传统,并没有被“打牌”拖垮。相反,所有企业的负责人都对彭场工人的效率给予了高度肯定。为了解决用工荒问题,部分无纺布企业先后在其他地区设置分厂,却没有哪个镇上的工人比彭场人更有效率。宏祥曾经在湖北省监利县成立公司,维持不久便关门大吉。“在监利,尽管工价低于彭场,但工人效率低,又难以管理。”宏祥总经理金涛说,与其如此,还不如给彭场人多开点工资,省事又能降低管理成本。

    从彭场“制造”走向彭场“智造”的道路上,一个工业小镇留住人才的难度并不比招收普通工人简单,企业长期陷入“人才荒”的窘境。工厂曾试图招聘大学生,但效果均不理想,只好从仙桃职业技术学院招人。

    为了提高管理和谈判水平,赵祥云将从英国留学归来的儿子赵然留在厂里帮忙,老赵承认自己和老外打交道远不如儿子,哪怕市场不景气,赵然仍然能抓住有需求的客户。

    富实等企业也聘请职业经理人,力求寻找先进的管理模式,但这在许多同行看来仍然是换汤不换药。大部分企业,聚集着来帮忙的家族亲戚。人们习惯称呼企业负责人为“老板”,而非“董事长”、“总经理”这些充满管理色彩的头衔。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首页 上页 [1] [2] [3] [4] [5] [6] 下页 末页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
  • 相关新闻
  • 无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