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橡胶时代”的海垦存续农场何去何从
47家农场谋求经济转型
2009年农场重组时总资产2.39亿元,今年已达4.02亿元;重组前债务3121万元,3年偿还债务2606万元;去年职工劳均纯收入2.78万元,农场公司化改造取得1.15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扭转了农场经营亏损的局面……这是乐东乐光农场的一组对比数字。
橡胶主业剥离后,就在海垦下辖的47个农场谋求转型之路时,乐光农场不等不靠,主动扩投资、抓项目、调结构,农场经济发展得有声有色。“乐光农场地处偏远,但它硬是杀出重围,这是为什么?”在海南农垦农场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上,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王一新再次抛出这个问题。
主产业橡胶从农场剥离出来,海南农场经济何去何从?一场“后橡胶时代”的海垦农场经济集体突围正在上演。
“二次创业”谋转型
建立于1952年的海垦是“屯垦戍边”的产物,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基地,一直承担着生产供应国家战略物资的职能。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发轫于2008年的海南农垦管理体制改革正式启动。
位于儋州市的八一总场完成了橡胶主业分离后,面临的困难接踵而至。该场负责人记得,该场原先年产干胶过万吨,吃惯“橡胶饭”的农场与海胶集团八一分公司分离后,留给社区的除了1287万元的职工工资、社保欠费和银行负债外,社区账面资金不足73万元。
“怎么办?只有进行二次创业。”八一总场负责人说,主辅分离的农场唯有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实现农场经济发展战略转型。2009年以来,八一总场先后上马日产5000吨熟料的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年产1.2亿块页岩砖厂、年产40万吨石灰厂等。如今,八一总场职工年均收入3.5万元,累计完成保障房建设1.1万多套,实现了全场85%的职工居者有其屋。
陈旧观念待破除
从2009年起省农垦总局推行扁平化管理,根据区域条件大规模合并重组农场。如今,农场重组两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一些农场领导班子主动作为,极大地促进了农场经济的发展;另一种是一些农场管理的幅度虽然扩大,但至今企业面貌依旧,仅靠总局拨款和收土地管理费过日子,农场之间发展不平衡加剧。
“同样的条件,为什么有的农场在重组后发展得好,有些发展慢,甚至没有动起来。”省农垦总局局长周公卒发出质问。周公卒前他前往近20个农场调研后发现了一连串问题:橡胶产业剥离后,农场没有主产业,土地资源优势不复;已开垦的土地大部分在农场职工特别是胶工手中,而且是零星不成片,土地整合用于规模经营的难度较大;一些农场下岗失业人员和困难职工较多,负担沉重……
“上述困难固然客观存在,但当前制约农场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思想认识问题。”周公卒说。
机遇空前莫错过
不可否认,橡胶产业剥离后,多数农场目前没有形成主产业。“农场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但志气、骨气不能缺。”周公卒认为,农场要在2013年前全面实行属地化管理改革,时间不等人,各农场应在产业发展上出实招。
为转思路、拓视野,肇始于2008年的海垦干部队伍培训“风暴”实施3载,海垦共计斥资3000多万元对干部进行培训。为给农场发展搭建平台,今年7月省农垦总局与省农垦集团在北京联合举办海垦农业项目资源推介会,共推出139个项目,涉及土地面积36.3万亩,达成471个合作意向。
“在各方支持下,近几年海垦实施了力度空前的民生建设,把水、电、路、养老等许多历史欠账问题基本都解决了。”王一新说,没有了4年前的包袱,这是农场经济发展的很大优势。
“海垦管理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给农场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农场眼界更宽了,路子更多了,步子更大了。”三道农场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