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至右:赵忠贤、潘云鹤、严晋跃
在昨天举行的第五届院士(专家)苏州论坛上,赵忠贤、潘云鹤、严晋跃三位院士专家围绕“经济转型和科技创新”分别作了精彩主题报告,为苏州转型升级出点子。
赵忠贤:发展精密仪器产业是一个选择
我国著名的超导物理学家,从1976年起一直从事探索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研究。 1987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协副主席。
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新的战略产业必须下定决心,对核心设备和产品尤其如此。以精密仪器为例,苏州有基础有优势,发展精密仪器产业不啻为一个选择。这个产业既具有技术上的高端性,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在中国,特别是汇聚各类人才的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中劳动力因素还是不能丢掉的。
苏州提倡自主创新,但创新一定要找准进入重要产业的切入点,创新政府主导的产学研三结合的模式是一种方式。
企业要创新,需要考虑在不同阶段进行研发,要投入资金,另外要瞄准市场才能抓得住。战略新兴产业的竞争,常常以基础成果为基础,重大发展创造绝大多数来源于基础研究方面的资金和人才投入。
潘云鹤:创新要“入帖”更要“出帖”
我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2006年6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现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未来的20年是中国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时期。因为这20年中间,中国有宏大的工程规模,而这正是培养工程科技人才尤其是创新性人才千载难逢的机会。其次,中国的工程专业毕业的人才数量是全世界最多的,但是在全球有40%的工程项目难以在市场上找到适合的人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在工程科技领域走向世界一流,出现了很多世界领跑的项目工程。如果充分利用好这20年,中国的工程师有可能向全世界输出。对于苏州,这也是一个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人才的培养必须创新培养机制,我们所谓的自主研究基本上是学习西方的,要创造适合于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新学位。就像学书法一样,开始要临摹,就是“入帖”,我们已经“临摹”了30年,现在我们要“出帖”,社会经济的创新发展也同样要如此。
严晋跃:做好小环境发展新核心产业
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能源工程专家。 2000年被中科学院聘为世界范围内遴选的70余位“海外评审专家”之一。 2001年被瑞典政府聘为终身讲座教授。
不可持续的创新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以瑞典为例,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逐步减轻“碳排放”的包袱,例如企业烧煤得缴8%的税收,而这部分税收最后是用来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所以,表面看一些新能源使用费用高,但是政府在推动,逐渐也就形成了一种气候。享受到了好的环境,人们是不愿意再回到原来的差环境的。
发展低碳经济,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技术上的突破和创新,另一个就是个人行为的规约。低碳经济也好,低碳技术也好,需要新的经济模式和新的技术发展方式,不能完全靠单一的市场推动,一定要在政策上加以考虑。未来我们越来越缺乏的是生态空间,苏州提出打造生态城市这个很好。苏州这样的城市,首先要保护自己,把自己的小环境做好,同时发展出自己新的核心产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