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211工程”、“985计划”、“世界银行贷款”等项目的实施,各种大型仪器设备的数量、质量及种类在各高校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的必备工具,也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大型仪器设备在高等学校各种设备中占据比重很大,因此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飞速增长的情况下,如何管好和用好这些设备,提高其使用效率随之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现状
截止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单价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已超过40亿元人民币。高教司曾对56所直属高校40万元以上的03类大型仪器设备综合使用效益进行过评价,结果显示:60分以下不合格的仪器设备占33;60~75分的合格设备占28.5;75~90分的良好合格设备占25.7;90分以上的优秀仪器设备占12.8.可见,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并不乐观,严重浪费了办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和影响着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效益。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作用,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就必须找出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寻找一条适合于大型仪器设备发挥作用、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大型仪器设备具有投资规模大、运行环境、技术支持条件、对管理使用者的业务技术水平要求高等特点,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成为提高设备利用率的重点和难点。然而,目前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状况大都不尽人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单位所有,信息闭塞
目前,多数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放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院系实验室,存在条、块分割现象,并且大多数高校是以学科或院(系)为单位购置设备,设备购进后成为他们所有,这些设备主要限于本单位或少数人使用,也没有设备信息平台,形成了“单位或个人所拥有”的封闭形式。有些人为了自己的使用方便而不愿与他人共用;也有怕用坏了,影响自己的使用而不让他人使用,致使一部分设备资产经常或长期闲置。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设备逐渐被淘汰或老化,使得仪器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并发挥应有的效益,从而造成资产的浪费。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分散放置、分散管理、信息封闭,不利于机组和用户的沟通,出现一种有设备的没人使用,没设备又急需的人又找不到设备的局面,设备的使用范围就会被限定在特定的小圈子里或长期闲置,阻碍了设备利用率和效益的提高。总体来说,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协作共用少,资源共享程度差。
部门职责不明,管理缺位
在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或科技平台建设的关键是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大型仪器的立项申报、评审、采购、验收、资产管理诸环节要涉及多个部门。“211工程”建设办公室和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立项申报及论证;科技处负责科技平台的建设,而科技平台的建设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撑,主要就是大型仪器;大型仪器设备的招投标由国有资产管理处牵头,实验室设备处、“211工程”建设办公室及使用单位共同参与;实验室设备处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验收、入库、计量认证等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大型仪器的资产管理。这显得管理部门多、管理环节多。但是,这些部门的设置是学校规范管理、加强监督、防止腐败的需要。各部门具有较明确的岗位职责。然而,在大型仪器管理中,由于部门间一些职责不够明晰,不够具体和沟通交流不够,于是出现一些管理环节的缺位。如大型仪器购置的论证,只是申请单位或建设单位(学院或学科组)向“211工程”建设办公室提出,考虑本学科建设和科研的需要,没有实验室设备处、后勤处等部门参与论证,缺少从全校的范围看是否重复购置、是否有相配套的实验技术人员和房屋的论证,结果,有时出现重复购置,有时出现仪器设备采购回来后没有合适的地方安装,没有胜任的技术人员等,出现了管理环节的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