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纤维 >> 人物访谈 >> 正文
产业用纺织品:年少者何以延续青壮
2011-10-14 来源:中国纺织报
关键词:产业用纺织品

在现实市场空间下  借鉴国际业界经验

    记者:作为游走在两个文化之间的产业信使,你如何评价中美两国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各自优势与发展模式?

    徐璠:美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壮大也是由美国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转变而来的。其实,在过去超过200年里,美国国内纺织行业对改变的热情相对低迷,服装与家装产品占据着纺织行业的主导生产与消费,产业用纺织品曾经是一个非常小的门类,可以说是不紧不慢地发展着。然而服装和家用纺织产品对价格的敏感,使其难以与外来的国际竞争相抗衡。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过去的10年中,这一冲击导致了美国传统纺织行业的生产向海外转移,由此引发了很多美国工厂的关闭。不过,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仍旧可以持续扩张并且削减低成本产品的冲击。这一经验教会美国纺织行业必须紧凑、可变通及持续创新,应该生产那些周期短但质量高的材料。

    美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快速成长阶段,并且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期,其标准和产品研发相对成熟。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也应当尽快制订出各类产品和应用的标准,为生产企业树立标杆。庆幸的是,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可以借鉴美国及欧洲业界的经验,并且国内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发适用国内市场的产品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

    记者:在IFAI工作期间,你所感受到的它在组织形式、工作方式上有哪些特点?与之相比,中国的产业用纺织品协会需要在哪里领域拓展思路?

    徐璠:虽然称为协会,IFAI却是一个全球性的非赢利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组织。它有着清晰的构架,分为不同的职能部门,整个运营模式类似于非赢利公司。总共70名员工在不同部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支,为全球2000名会员扩充见闻、提升技术和拓展商机提供服务。IFAI旗下按不同市场应用的分支机构(国内可能称为二级协会或分会)由IFAI会员部门的各分支执行总监进行协助管理,采纳各分支会员及其董事会(国内称为理事会)的意见和建议并与IFAI其他部门密切沟通,从而更好地从会员利益出发提供服务。

    个人认为,目前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几任会长的积极开拓下,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尤其要指出的是,近期该协会所举办的与各下游行业互动的论坛及会议,已经充分体现了该协会的勃勃生机以及为会员服务和提升产业的决心及信心。

把对不同行业的敏感度  集中到本领域开发

    记者:以国际组织的中国代表身份,你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机会空间?

    徐璠:随着可持续性发展的主题成为永续,各行各业正在研究如何运用更少的资源生产更好的产品或用消耗更少资源的新产品替代现有的高能耗产品。以建筑用膜为例,在其诞生时,美国建筑行业内曾经有反对意见质疑这些高端的织物是否可以替代传统的混凝土、木材及钢材等材料。而现在,膜结构建筑随着北京2008奥运会及2010上海世博会的推广后,已经深入人心,大型膜结构场馆及小型膜结构设施已经随处可见。

    随着人民教育、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对生命价值观的增强,安全与防护类产品的需求也将日益增大。国外企业早已提倡3P-People(人);Planet(地球本身);Profit(利润),因为只有一个公司或产品真正地关注到了人及地球本身(环境),才对整个社会作出了贡献。而这样的公司,必定会在其发展中引起市场的关注,获得利润回报。

    记者:在你的经验范畴内,中国企业的哪些特质值得发扬?哪些地方还不够成熟?

    徐璠:个人认为,中国企业特别是有些私有企业的变通性是世界一流的。而这里所指的变通性,不是在一个行业内变通,而是从一个行业变通到另外一个行业。

    国外的很多企业都是世代相传,几代人研究同一个产品系列,致力于如何把这个产品系列提升到极至,为客户节约生产时间和成本。有些中国企业很需要“去一分浮躁,多一分积淀”。不要老是问,为什么这个行业没有让自己的企业成功;而是要问问自己,在这个行业里自己的企业付出了什么?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度,我们有刻苦钻研的DNA,如果能够把这种禀赋与灵活的头脑结合,必定战无不胜。国外从业者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升技术和信息的机会,中国业者也有很强的行业敏感度。如果能够把对不同行业的敏感度集中到开发本行业内的产品和技术上,一定是事半功倍。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