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行业动态 >> 正文
中国近海建成海上大庆油田纪实
2011-1-21 来源:新华网
关键词:海洋石油 中国海油 傅成玉

    新华网北京1月20日电题:“蓝色国土”上的“中国奇迹”——中国近海建成海上大庆油田纪实

    这是“蓝色国土”上创造的“中国奇迹”:
    截至2010年12月19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域年油气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油当量。
    这一刻,距离美国打出世界第一口海上钻井过去了114年;距离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起步,过去了半个世纪;距离1982年中国海油成立,尚不足30年。而那一年,中国海上石油产量仅9万吨。
    在历史的坐标中,中国石油工业将记下新的一笔。这是一段石油人不断探索不断赶超的历史,是石油人在中国海域滚滚的波涛中,在大庆油田创造的辉煌中,不懈追求、开拓、创新,重新书写的历史。
    中国海域油气年产量5000万吨的实现,意味着我国跻身世界海洋石油生产大国行列。海洋将作为我国最现实、最可靠的能源接替区之一,夯筑起中国能源安全一道新的屏障
    中国海域油气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又一个标注历史的刻度!
    5000万吨,曾因标注中国石油工业的丰碑——大庆油田27年高峰产值而为历史铭记,今天,因其诞生于蓝色国土上,而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5000万吨油气当量,相当于我国原油年产量的四分之一。“建成海上大庆油田,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标志着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格局完成了从‘以陆地石油为主’,向‘陆海统筹、海陆并重’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石油工程技术、大型装备制造等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说。
    当今世界,英俄联手开发北极油气资源、英国和阿根廷因油气开发围绕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争端再起、美国破冰船驶往北极测绘、深水油气发现令巴西从石油进口国变为出口国……随着世界油气需求越来越大,陆地资源发现难度日益增加,海洋,特别是水深300米以上深水,成为获得重大油气发现的希望所在。
    放眼全球,100多个国家在进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50多个国家在开展深水石油勘探开发,作业水深已突破3000米,生产水深达2500米。
    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油气资源量三分之一位于海洋。全球近10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占60%以上。这10年间,我国新增石油产量53%来自海洋,2010年这一比例逾80%。
    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浅海走向深海、从深海走向极深海,世界石油工业澎湃前行的洪流中,海油人,正奋力前行。
    2010年12月,上海外高桥船厂码头,一座“身高”136米,“体重”3万吨的橘红色庞然大物傲视着长江口往来的船舶。
    到2011年6月,这一由中国海油自行建造的世界最先进的第6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将投用于中国南海深水海域。“海洋石油981”投资60亿元,整合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以200年一遇的环境参数作为设计条件,能抵御17级风暴,可变载荷9000吨,最大作业水深3000米,钻井深度10000米。
    承载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希望,一支以“海洋石油981”为先行军,总投资150亿元的深水装备船队即将扬帆起航。
    建成“近海大庆”后,中国海油规划到2020年再建三个“海上大庆”,即“深水大庆”、“海外大庆”以及沿海5000万吨供应能力的“液化天然气大庆”。

    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赋予了中国海油海纳百川的眼界和胸怀。作为“海上特区”,中国海油一诞生就具有世界最先进石油公司的基因。在开放合作中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迅速成长为世界海洋石油工业的“弄潮儿”

    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记载5000年中华文明的青铜甬道上,1966年有这样一条记录,“在渤海湾用固定平台钻成第一口石油探井”。
    看到今天的成就,曾参与我国第一口海上油井“海一井”井位确定工作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翟光明感慨万千。“当时海洋石油工业的起步十分艰难,就是靠着几条驳船、一台钻机这样简陋的设备‘下海要油’。”
    时间的指针回转到40多年前。1965年,当时的石油部发出“上山、下海、大战平原”的号召,组织力量下海找油。然而,刚取得大庆油田会战胜利的石油人发现,从陆上到海上,相隔薄薄几十米海水带来的难度,绝不亚于几千米地层。
    “海上石油开采具有高风险、高科技、高投资的特点。仅仅隔了一层水,海上采油成本就是陆上的6到10倍。”傅成玉说。
    缺乏资金,没有技术,装备落后。石油人在海上的早期勘探,经历了一段低迷、探索的时期。到1981年,只有渤海3个小油田投入试验性开发,累计生产原油仅96.3万吨。
    1982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颁布。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
    对外合作初期,体制机制的碰撞,管理理念的冲突,令海油人倍感压力。改!不改绝对不行!树立效益效率观念,改革落后的体制机制,利用外资推动勘探开发,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设备,在管理经验、安全理念、法律法规等方面与国外接轨……到2008年底,中国海油共与21个国家的77家公司合作过,吸收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
    1998年,中国海油首次独立担任作业者,与德士古、阿科在渤海湾合作开发秦皇岛32-6区块。在合资油田实践9年后,蒋清被调往秦皇岛32-6区块参与开发。“说实话我心里有些打鼓,夹在传统理念体制与国际标准之间,挑战巨大。”
    这是个储量2亿吨的稠油油田,开发时正值国际油价低迷,实现效益必须降低成本。中国海油根据渤海稠油油田开发的经验,精心设计开发方案,得到外方的赞扬和认可,并优先选用国产化设备材料和国内承包商,大幅降低工程费用。“这个油田的成功开发,证明中国海油已具备组织大型复杂油气田开发的能力。”蒋清说。
    蒋清现在是中海油惠州油田群作业者集团总裁。作为我国南海东部海域规模最大的合作油田之一,惠州油田群由中国海油、美国雪佛龙德士古和意大利埃尼石油组成的作业者集团联合作业,中方占51%权益。自2003年9月以来,作业者集团总裁一改此前由外方把持的局面。目前150多位管理者中,只有两位来自外方。
    “中国海油诞生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诞生那一天起,通过与世界最大的跨国石油公司合作,中国海油的发展基因里注入了当代石油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可以说,从一诞生,她就是现代的。在成长过程中,她又吸收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支高素质、富有创造力的队伍,促成了她的快速发展壮大。”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现任世界石油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王涛说。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