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资讯 >> 石化 >> 企业动态 >> 正文
中石油跃上新高度:总资产翻一番 营业额破万亿
2011-1-11 来源:中国青年报
关键词:中石油 原油 成品油 天然气

    武汉市的退休职工胡爱林再也不用每月楼上楼下搬运煤气罐了。2010年12月5日,西气东输二线东段中卫—黄陂干线投产,“两湖”地区居民和企业提前用上来自中亚的天然气。每天800万立方米的输气能力,使困扰当地的“气荒”现象迅速得到缓解。
    “这天然气既经济,又环保,还是外国进口的呢。”胡爱林乐呵呵地说。
    岁末年初,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捷报频传:西气东输二线中卫到黄陂干线投产进气、陕京三线全线贯通、中俄原油管道漠大线开始运营、大庆油田连续8年实现4000万吨稳产、长庆油田生产原油跨越3500万吨……
    一系列重点工程相继“收官”,一个个战略目标如期实现,标志着中国石油进入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刚刚揭晓的中国能源集团500强榜单中,中国石油位列第三。

    亿吨油

    原油生产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道难题。
    新中国诞生时,全国所需石油80%至90%都依靠进口。直到上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大规模开发建设,我国才把贫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
    “可现在这顶帽子又漂回来了!”一位石油老专家痛心地说。
    2007年,我国进口石油达到1.968亿吨。原来预测2020年才能达到的两亿吨进口量,被提前13年“达标”。作为国家经济运行的血液,“石油缺乏”的残酷现实再一次上演。“煤电油运全面紧张”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石油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十一五”期间,集团公司总经理蒋洁敏向160万石油人发出号召——“原油要新增,天然气要快跑,海外要大发展”。
    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国内许多油气井已经到了生产极限。如何实现“新增”?如何“快跑”?
    2008年7月16日,大庆油田实现5000万吨稳产27年之后,在松辽平原打响了一场“高科技新会战”——为了让每滴油都有效益,他们在还不到0.4米油层的外表储层厚度上,利用酸化、截堵等方式指挥“水”钻进油层驱“油”,提高采收率6个百分点以上。他们甚至还打分支鱼骨水平井,刷新了国内最“薄”油层鱼骨水平井钻井纪录。利用新技术,大庆油田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3个采油基地,确保了年产4000万吨的原油生产目标。
    在西部,长庆油田却执著地开展了一场“磨刀石上的革命”。长庆油田是有名的“低渗透”油田,地下的油都渗进岩石孔隙。早在20年前,长庆油田就被国外专家宣判“没有开发价值”。
    国际石油界用“毫达西”作为反映渗透率的基本单位,少于50毫达西的油田称为低渗透油田。长庆油田70%的储层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长庆油田硬是创造了“三低”油气田的开发奇迹:从2006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后,每年以500万吨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产量飙升至3500万吨,超过胜利油田,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田!
    从2002年至2008年,中国石油原油产量连续7年保持增长,2008年更是达到1.08亿吨的历史高值。来自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原油产量达到1.89亿吨,仅次于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美国,成为世界第四大产油国。
    中国石油不仅生产了全国60%的原油,还生产了国内市场83%的天然气。2005年天然气产量突破300亿立方米后,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连续4年换“百位”字头。200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达到683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在油气总产量中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12.4%上升到2009年的34.6%,成为最具成长性的业务。
    “十一五”期间,也是中国石油新的油气储量增长高峰期——先后斩获6个超亿吨级规模石油储量区,形成7个千亿立方米以上规模的天然气储量区,油气接替率达到164%,远远超过83%的国际平均储量接替水平。

    四条线

    2009年冬天,武汉闹“气荒”,让汉阳钢厂无缝钢管分厂厂长张纪明苦不堪言。为“保民用”,该厂两次被“断气”,工厂不得已停产,只完成同期计划的60%。
    这种状况一直到西气东输二线东段中卫-黄陂干线投产才彻底改变。来自万里之外的中亚天然气,源源不断地保证了这个工厂的正常生产。
    中卫-黄陂段干线全长1393公里,起自宁夏中卫联络站,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最终到达武汉黄陂分输压气站。除向以上地区供气外,这条管道还将通过忠武线、淮武线将供气范围辐射至湖南及川渝地区。
    此前,从新疆霍尔果斯至宁夏中卫的西段干线工程已经建成,并在霍尔果斯与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相连。2009年12月14日,胡锦涛主席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元首共同开启阀门,来自中亚地区的天然气开始通过管线输入我国;2010月1月20日,西气东输二线西段管道全面达到供气条件,开始向陕京二线分输天然气,北京及周边地区已用上了中亚天然气。2010年12月31日,陕京三线也全线贯通。
    由东、西两段构成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是我国引进利用境外天然气的陆上能源大动脉。它由西北至东南,从万里之外的土库曼斯坦把天然气送达上海,运抵广州、香港。
    这仅仅是“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构建的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中的一条。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原油需求国。长期以来,原油进口的主要路径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回国。这个1080公里的海峡,每天通过的船只近六成是驶往中国的,其中绝大部分是油轮。有人形象地比喻: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把手放在了中国的战略石油通道上,谁就能随时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以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视野和气魄,抓住世界石油经历“油价过山车”动荡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力开辟我国能源进口通道,破解“马六甲困局”。
    2006年7月,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正式投运;2009年4月,中俄原油管道建设开工,2010年底,中俄原油管道按计划投产,大线开始运营;2010年6月,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开工;2010年9月,中国石油首个LNG(液化天然气)码头在大连竣工。
    至此,我国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油气通道战略布局初步完成,中国进入了多元化油气进口新时代。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油气管网建设的高峰期,由“十五”末不足3万公里,增至现在的近5万公里。目前,中国石油生产的70%原油和成品油、99%的天然气都通过管道运输到全国各地。
    数据显示,中亚原油管道输送能力已突破2000万吨/年,中亚天然气管道年输气能力达到300亿立方米;中俄原油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 1500万吨,最高可达3000万吨;中缅油气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达到2200万吨,输气能力达到120亿立方米天然气;东部海上通道建设将实现LNG每年1000万吨以上、原油4000万吨以上的供应能力。按此计算,相当于增加油气当量1.45亿吨。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蓝剑)
查看评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