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工业“十一五”期间收获颇丰
2010-8-18 来源:中国聚合物网
关键词:化纤工业 “十一五”
“总体来讲,‘十一五’化纤工业的发展为中国从化纤生产大国向技术强国转变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化纤协会会长郑植艺这样评价“十一五”期间中国化纤行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中国化纤产业围绕“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环境友好、循环经济”四个方面,提前、超额完成了《化纤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的各项指标。尤其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化纤产业率先复苏,恢复较快增长,显示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国内市场上看,化纤产业为纺织行业及其他工业提供了大量优质、低成本、品种丰富的原料,化纤占纺织用纤维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在新兴材料领域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在国际分工方面,中国化纤产业的地位更加重要,尤其是规模化集成创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中国在世界大宗化纤品种领域占据了主导地位。
“十一五”期间,我国化纤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创造效益达到最好水平。自主创新一方面使行业规模化效应进一步体现,另一方面使行业差别化水平迅速提升。目前,国内企业聚酯最大单线产能已达到1200吨/日(年产40万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锦纶聚合工程技术进步明显,可达到单线设计产能8万~10万吨/年。2009年,化纤差别化率达到43%,提前完成“十一五”末达到40%的目标,预计2010年可达47%,2011年可达51%。目前,行业差别化技术正向个性化制造的方向发展。与规模化相比,个性化制造更能体现品牌效应,满足多元化需求,因此今后将在更广范围、更多品种上开发差别化纤维。
高新技术纤维的开发作为自主创新的典型工程和推动化纤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突出成就,尤其是碳纤维、高强高模聚乙烯、芳纶1313、聚苯硫醚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材料已经向工业化大生产阶段迈进。到2011年底,随着相关项目的基本完成,行业在高新技术纤维方面将实现“三个初步”——初具规模、初上水平、初步满足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
技术进步在促进行业实现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处于资源、能源、环境多重压力下的化纤产业发展找到了突围的路径。2009年中国化纤协会组织编写了《中国化纤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白皮书,用翔实的数据证明了我国化纤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突出成绩。预计到2010年底,化纤行业将会超额完成《化纤工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中的各项约束性指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十一五”的发展,粘胶纤维行业成功地向世人证明了它不是“两高一资”产业,而是循环经济的典型产业。即使是在引发争议的环保问题上,粘胶行业也用事实证明污染完全可以治理,并逐步由终端治理向过程监控和清洁生产转变。
利用废弃聚酯瓶片等材料生产再生纤维的工作进步明显。如棉型、多维、中空等再生涤纶短纤维已成为棉纺、家纺原料的重要补充;再生涤纶长丝在拉舍尔毛毯等产品的应用上已具备了较强竞争力。郑植艺表示,“十二五”期间,行业将继续提升循环经济的价值,着重推进涤纶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实现真正的大循环。
从“九五”开始,化纤产业就出现了向大企业集中、向民营企业集中、向东部地区集中的三大趋势。到“十一五”期间,这种趋势表现得更加充分。目前,行业内14家产能在40万吨以上的世界级大型化纤企业,产能合计占全国的31%,经济效益占40%以上;民营企业产能所占比例接近70%,14家大型企业中有11家是民营和外资企业;东部化纤产能继续集聚,已占全国的90%。在国家加快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大背景,化纤行业正从原料、市场等方面综合考虑产业转移的问题,并在实践“走出去”战略上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化纤行业在产品出口方面保持良好势头,对巴西、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技术输出成果颇丰,在资本输出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号召下,结合实际情况,化纤行业近两年提出了发展生物质纤维及生化原料的思路,这一思路在今年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得到广泛认同。
注: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