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此次事件暴露出美国海洋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也有警示意义。我国的海洋管理机制从横向看,呈现“九龙治水”的局面,管理部门涉及海洋、渔业、环境保护、交通海事、海关、边防等多个部门,这样就造成了“大家都来管,大家都不管”的局面。从纵向看,各省对海洋管理“条块分割”,各自管理本省的邻近海域。这一体制的存在弱化了海洋综合管理职能,统一、高效、科学的协调管理机制难以形成,一旦发生事故,非常不利于快速解决和划分责任。
对于油企来说,海上油气开采作为高危行业,从此次事件可以看出,堪称世界一流水准的美、英石油公司也难以预防此类事故,依然缺少应对海上油气泄漏事故的有效手段。而对于中国油企来说,在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就更易引发事故。因此,更应完善海上钻井平台的安全保障,在生产的各环节杜绝危险情况的发生。
现在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溢油事件发生了,但肇事船只无法应对巨额的赔偿,更没有能力对污染区域进行清理。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办法是建立油污基金,这些基金主要由石油公司出资成立,同时推行海洋污染责任保险,鼓励石油运输企业到保险公司投保。但这两个方面,我国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应该加快这方面业务的推进速度。从管理政策上,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提高海域油气开采的环境管理能力,对于正常生产排放的油气也应该实施严格的总量控制管理。
美国墨西哥湾发生如此严重的石油泄漏事件,至今不能有效地遏制石油的泄漏和浮油的扩散,表明美国政府对此类行业缺乏有效监控及其治理措施的不足。另外,美国政府迟迟未参与石油泄漏事件的防治,直至爆炸发生一周后才全面介入,也表现出政府在此次重大突发海洋污染事件中反应的滞后。
因此,我国有关部门也应该吸取教训,对于此类突发的海洋污染事件,政府和企业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共同应对此类污染事件。对于发生海洋污染事件的企业,应该迅速调查海洋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时通报事件进展,给其他协同防治单位提供救援所需的一切资料和信息,确保迅速、及时、有效地开展救援和防治工作。对于当局政府,制定防治此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应本着先救灾、后追责的原则,一旦发生,迅速响应,及时制定防治方案,调动一切力量,全力投入抢险救灾,确保将突发海洋污染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不能先追究责任,后开展救灾工作,本末倒置,不但错过了抢险救灾的最佳时机,而且也加重了不必要的环境污染。
◆最近40年全球严重石油泄漏事件
时间 事故情况
2007年11月 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刻赤海峡遭遇狂风,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致出事海域遭严重污染。
2002年11月 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到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1999年12月 马耳他籍油轮“埃里卡”号在法国西北部海域遭遇风暴,断裂沉没,泄漏1万多吨重油,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96年2月 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14.7万吨原油泄漏,致死超过2.5万只水鸟。
1992年12月 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港附近触礁搁浅,后在狂风巨浪的冲击下断为两截,至少6万多吨原油泄漏,污染加利西亚沿岸200公里区域。
1991年1月 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前点燃科威特境内的油井,多达100万吨石油泄漏,污染沙特阿拉伯西北部沿海500公里区域。
1989年3月 美国埃克森公司“瓦尔德斯”号油轮在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湾搁浅,泄漏5万吨原油。沿海13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当地鲑鱼和鲱鱼近于灭绝,数十家企业破产或濒临倒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海洋污染事故。
1979年6月 墨西哥湾一处油井发生爆炸,100万吨石油流入墨西哥湾,产生大面积浮油。
1978年3月 利比里亚油轮“阿莫科·加的斯”号在法国西部布列塔尼附近海域沉没,23万吨原油泄漏,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1967年3月 利比里亚油轮“托雷峡谷”号在英国锡利群岛附近海域沉没,12万吨油倾入大海,浮油漂至法国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