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化工行业部分产品产能过剩的局面仍不见明显好转。这让不少化工企业老总一声叹息:现在能抓到个好产品太难了,稍不留神就会落到过剩大军中。但是,上周在北京举行的2010中国化工行业投资趋势高峰论坛上,绝大部分与会的业内专家却不以为然。总结起来,专家们提出了三种可以避免产能过剩的路线图。
传统产品越往下走越好
目前在传统化工产品领域,不少产品的市场需求接近饱和,有的甚至出现了产能过剩。因此,不少与会专家认为,在今后几年,国内大宗化工产品领域将进入成熟期,有些产品的产能已经过剩,面临产业升级和调整。包括纯碱、氯碱、甲醇、尿素、磷肥等重消耗大宗产品,以及草甘膦等大宗农药产品都存在这些问题。甚至炼油业的利润也会逐渐降低。随着中东石化产能在2011年大增,国内乙烯的毛利率也会降低。
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对于一些传统化工产品而言,今后的亮点在于延伸下游。
比如甲醇。甲醇可用于生产一些盈利水平高、市场需求好的下游产品。甲醇蛋白就是其中之一。据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副总工程师徐京生介绍,甲醇蛋白是以甲醇为基质生产的单细胞蛋白,营养价值较高,可作为人或动物蛋白的补充,用于畜禽饲料等领域。“目前国内蛋白饲料短缺,年需消耗甲醇蛋白420万吨,折合耗甲醇840万吨。如果甲醇蛋白生产技术问题能解决,这将是个发展亮点。”徐京生说。
比如黄磷。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佩琳介绍,各地对洗涤剂禁磷之后,三聚磷酸钠在洗衣粉中的用量从之前的20%~25%降低到现在的10%~12%,国内黄磷企业的产品销售因此受到影响。如果换个角度,从下游找出路,对黄磷尾气进行综合利用,也是很合算的。王佩琳算了一笔账:如果用尾气发电,生产每吨黄磷可降成本1200元左右;如果用尾气生产甲酸钠,每吨黄磷可降成本2000元左右;如果用尾气生产附加值高的碳一化学品,可降低成本2500元左右。据他介绍,黄磷的资源综合利用还包括炉渣的利用、黄磷电除尘中磷铁的回收利用等。“在国内已有完整净化提纯技术的今天,选择开发尾气后加工产品应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结合自己及周边地区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后加工方案,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低估的效益。”王佩琳说。
比如氯碱。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认为,对于氯碱行业来说,应该打破“老三样”,发展氯化橡胶、含氯中间体等下游产品。她还认为,不仅是传统产品,对于工程塑料、聚氨酯、氟硅材料等产品来说,也应该着力发展下游,不然就会面临重复建设的危险。“现在国内有机硅单体产量已经很大,因此应该发展下游。有机硅企业如果只是你做6万吨、我做6万吨而不发展下游,是不行的。”白颐说。
比如涂料。据了解,涂料产品受原料价格影响较大,该行业的销售利润率因此并不太高,保持在5%的水平。因此,业内专家认为涂料产品更应走差异化之路。白颐认为,涂料行业应发展各个领域专用的产品,如建筑涂料、防腐涂料、船舶涂料等。徐京生认为,目前国内的汽车涂料、环保涂料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特种涂料、防火涂料、隔热保温涂料、防污防水涂料、水性涂料等产品有发展空间。记者还注意到,在谈及涂料产品的差异化时,众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粉末涂料。据了解,粉末涂料与溶剂型涂料相比,具有环保、减少火灾危险、回收率高、涂装效率高等优点。这成为未来涂料产品转型的一个重点。
比如农药。侯宏森分析认为,乳油、粉剂等传统农药剂型在环境、生态和食品安全方面日益受到诟病,应该发展的新产品是水基化制剂:主要包括水剂、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等。这些制剂低毒、高效、安全、环保,还具有低成本、低价格优势,每吨制剂可降低成本3000~4000元。
比如废气和废水处理剂。据侯宏森介绍,目前国内湿法脱硫的最主要方法是醇胺法,而随着时代发展,二异丙醇胺等原料将代替传统的乙醇胺,尽早实现转变的企业将获先机。据他介绍,南京红宝丽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惟一规模化生产二异丙醇胺的企业,由于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今年该公司二异丙醇胺产能有望翻番达4万吨,利润也有望提升。
谈到差异化,白颐还举了个例子。她认为,对于具有原料优势的中东石化产品来说,国内产品靠成本来竞争肯定行不通。因此国内石化企业应采取差异化的办法。比如生产汽车保险杠需要用到聚丙烯,而国内企业土生土长,十分了解国内的使用喜好,因此能很快改造技术、对产品进行改性,满足国内制造企业的要求。这个优势是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国外企业所无法比拟的。
专家认为,涂料企业应尽量走产品差异化之路,而粉末涂料的前景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