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多少最合适
安全标准的滞后是化工企业与周边城市社区的安全防护距离变得近在咫尺的重要原因。
卫生防护距离几乎成为日益扩展的化工厂与城市之间的最后屏障。
化工企业究竟应该离居民区多远?这几乎是每次化工爆炸事故和污染事件发生之后,各方追问的问题。
以石化企业为例,除了安全事故可能引发的爆炸之外,其主要污染物有硫化氢、挥发酚、胺类、烃类、苯类、丙烯腈、环己烷、氨等。在国家公开的规定中说明,这些污染物会给工厂周围居民的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因此为保护人体健康,必须在化工企业与居住区之间设置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但也不是越远越好。如果防护距离过远,相应的土地成本和拆迁安置成本都会使得化工企业的投资增大。
据了解,目前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同时适用两个标准。一是于1999年发布实施的《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另一个是1987年的国家标准《炼油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GB8195-1987)。前者由当时的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发布,属于行业标准。《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设定的化工装置(设施)与居住区之间的卫生防护距离主要依据当地5年平均风速来确定,风速与距离成反比。以最快风速计算,依据不同的排毒系数,炼油厂的安全卫生防护距离最小是400米,化工厂是200米,合成纤维厂是500米。
不过一位资深石化专家表示,老国标《炼油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与行业标准《石油化工企业卫生防护距离》存在不一致。1987年的国标事实上比1999年的行标距离要远1/3,即更为严格。老国标和行标的矛盾之处,无形中给化工企业增加了障碍——由于项目环评是以国标为准,企业依照更符合自身利益的行标设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就可能会因为不合规而无法通过环评。
另外一个现实问题在于,1987年版国标多针对炼油厂,而1999年版行标的范围则扩大为石油化工企业。这意味着在炼油厂之外的诸多化工项目上,缺乏直接对应的国家标准制约。企业若一味以行标为指针,无形中会加大公共安全风险。
据了解,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配合下,目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着手对1987年版的《炼油厂卫生防护距离标准》进行修订,试图为化工围城的新现实确定安全新标准。一位中石化内部人士透露,随着石化工业的技术进步,以及节能节水节地的大势所趋,新国标对卫生防护距离的规定有可能呈现拉近趋势。若真如此,日益亲密的城市与化工厂,将石化产业对公众安全带来的风险更多地依赖于企业自身的安全和技术控制。
一位化工界的资深人士也表示,从石油化工行业过去几十年的实践来看,在没有规划环评之前,对卫生防护距离的规定就已经相当严格,比如必须包括一个5到10千米的隔离带。但随着这项国家标准的修订,未来人群与城市间的距离将可能不是更远而是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