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5”上海高层住宅发生的火灾至今令人悲恸,由此引发了各界对推广使用阻燃产品的关注。张家港龙杰化纤的代表在会上指出,如果住宅内的窗帘采用阻燃纤维作原料,上海火灾的悲剧就不会酿成。他认为,类似于这样的阻燃产品,以及关系到行车安全的汽车篷盖布,都应该由国家政策强制推行。目前出口到澳门的窗帘就必须具备阻燃功能。
江苏德赛化纤拥有20万吨连续聚酯及涤纶短纤的生产能力,以高强低伸、三维卷曲中空及高附加值差别化短纤维为主要产品,主要应用在家纺领域。公司总经理潘鸿庆认为,目前聚酯涤纶在填充料、窗帘等不与皮肤接触的家纺产品上,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性能要求,并在阻燃、保暖等方面进展顺利;而开发与皮肤直接接触的家纺用聚酯涤纶,是化纤行业新的课题。为此,德赛化纤也在开发“超仿棉”聚酯产品,但在吸湿性、舒适性、抗静电等方面还要做更多研究。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的山本英行所长,介绍了东丽在聚酯新材料、新技术方面的进展。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东丽使用人工气象室进行新产品开发。通过建立与现实环境接近的人工气象室,可再现南北极、沙漠等各种动态的复合气象条件,从而使各种纤维材料在不同领域的性能评价成为可能。除了进一步深化常压阳离子可燃聚酯纤维技术,东丽还利用PLA砂囊替代沙柳(草方格),以防治沙漠化。
求解标准缺失之痛 随着功能性产品比重越来越大,应用范围逐渐增加,相关标准缺失、上下游对接不畅等矛盾对产业升级的制约作用日益凸显。本次会议上,来自家纺、印染、棉纺等行业的领导及企业代表,都谈到了标准建设问题。
即使作为小企业走功能性、差别化之路的典范,太仓市金辉化纤有限公司董事长谈辉仍坦言,企业在新产品推广方面做得非常累。他认为,在产品开发方面,纤维企业赋予纤维一定的功能性,再通过下游企业对这种功能性进行应用。但由于标准缺失,当同一种纤维产品应用于不同生产环境、不同用途时差别很大,纤维企业可能为此受到责难。
王华平对此给出建议,可以针对一种功能性纤维,开发几种重要的应用模式,对每一类模式明确应用环境、工艺参数、使用条件等,便于规范。但一般企业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另一些家纺行业的代表建议,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鉴定或认证,以促进标准体系的建立。目前看来,建立共同研发、共拓市场、共享利润的产业链、产学研联盟,是相对快速、有效的途径。如化纤产学研合作创新战略联盟各项工作已初见成效;本次会议上,联合各方力量筹备的功能性家纺产业联盟又为业界带来了新希望。
尽管我国聚酯涤纶行业常规大陆品种和工程技术已经具备较强竞争能力,但和发达国家快速研发能力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亟需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技术创新研发体系。叶永茂特别提醒到,近年来,由于聚酯涤纶新建项目较多,供货周期较长,掩盖了涤纶长短丝设备与国外的差距,尤其是在多头纺节能减排及自动化、精密化控制方面,差距有加大趋势。他希望有关企业和单位冷静对待,强化攻关能力。
此外,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记者感受到企业对品牌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会上,杜邦的“莱卡”、“安睡宝”案例被多次提及。然而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企业仍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品牌建设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后行业协会、行业媒体的平台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